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对于《穆斯林的葬礼》,我最初的态度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以前从未听过"穆斯林"这个名词,单纯的以为这肯定是某个外国的民族、学派之类。"葬礼"两个字更加深了我潜意识里的排斥。所以,纵然我们经常见面,却无缘相互了解。
    如今,在读过这本书不下五遍,深刻靠近感知它之后,才知道这六个高度凝练的字端的带了一种阔大纷繁、神秘悲怆之感。除去它,仿佛所有其他的名字都显得苍白而羸弱。
    因为它是集宗教、情感、战争、文学、艺术、生活于一体的,是刘白羽口中"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它宏观的回顾了在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书中陌生但是迷人的典雅精致的玉器世界、头绪纷杂催肝裂胆的千世万态、场面宏大沉雄浑厚的背景衬托,更使它足以称得上大斧铿锵之作,宛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民国到文革最喧嚣的六十年,走过玉器梁家的三代人,这是一个以"玉"开头、以"月"结尾的故事。其写作方式之特别,在中国是很少见的。以"玉"、"月"为引的两段故事相互穿插,给人以时空交错、离奇悬念之感。作者霍达情节安排、文字驾驭能力都游刃有余,给人一种深沉、崇高的美。所有读者,无不惊异于它所包含的广阔的知识,从历史地理到文学风俗到玉器知识,再到宗教信仰。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所有文化底蕴全部融汇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了。
    《穆》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精雕细琢。出场人物皆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儒雅沉实如梁亦清,一代玉魔,却在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即将问世时撒手辞世,空留遗憾;青云得意如韩子奇,叱咤整个玉器行,却在情感与理智上挣扎徘徊;而从小开朗奔放、紧跟时代的梁冰玉,大概是书中最潇洒的人了。她爱憎分明,永远果敢而坚决,是个有着独立人格与思想的代表了中国西风东渐之初先进女性知识分子的典范。她的一生或许坎坷,却也无憾。
    书中有太多人物,原谅我无法一一解说。不过,有两个人却不得不提。她们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从她们身上折射出的,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其一是韩新月,这个享尽所有幸福的女孩子。在整部惊涛骇浪、激流回旋的作品中,她像一条潺潺湲湲的小溪,轻柔动情得流。父爱、同学友谊、姑妈的照顾、哥哥天星的宠爱、楚雁潮迟到却热烈的爱情、梁君壁及梁冰玉姐妹俩似有若无的矛盾的母爱……这些人,这些情都让新月成为所有人的掌中宝,珍珠般稀有娇贵。她清纯、柔美,像极了我们每个人的希望。她和她周围善良的人们,代表了穆斯林仁慈、公正、诚实、自我克制的精神和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俭朴、捍卫信仰的美德。作者对她的死,写得悲壮淋漓:那天苍天泣雪,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时死去。带着对爱情的憧憬,走向生命的无常。她古老隆重的葬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结束了整部容量丰厚的小说。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一笔,引发人们对生命价值、对所谓"真主审判"的沉思。
    其二,也是读者所公认的书中性格反差最大、形象最鲜明的人物——韩太太梁君壁。小说中有许多对于穆斯林生活礼仪、日常用语的描写,使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传统陌生或不甚了解的回族群众也对它抱有好感。而负责展示穆斯林生活、礼仪、用语的,便是自诩最虔诚的韩太太了。她一生都以穆斯林的准则要求自己,活得"光明正大、问心无愧",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人的真诚与虚伪、坚韧与残忍被她阐释得淋漓尽致。她是书中唯一的丑角,却没有显示出哪哪的不妥,因为她的旨意都来自于真主安拉。她苦心经营这一切,仿佛操纵着所有人的命运。她是葬礼的制造者,对韩子奇和梁冰玉的阻挠、对楚雁潮的冷漠回绝,都丑化了穆斯林纯洁的形象。然而,她又是书中最不幸的。刘白羽先生说"她表面上显示出压人的气势,内心却隐藏着一腔悲愤"。那个少年时泼辣开放真诚的壁儿在经历了柴米油盐的淘洗和人生最痛苦的背叛后,已渐渐遁入家庭主妇的平庸与尖刻中。她的精明、她凤姐般犀利决绝的冷漠是导致自己感情上众叛亲离的根本。不过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她是有一位朋友的,至少一位,那便是真主安拉。
    在这洋洋洒洒数十万字里,也点缀着两段凄美婉约的爱情。它们彼此交错、扭结,无法分离。它们神圣、高贵,有意冲破所有世俗的羁绊,执着热烈,却都在严酷残忍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连同天星与容桂方朦胧青涩的爱恋,都一起葬送于韩太太那双沾了神气的手里。韩子奇与梁冰玉,是责任使然,不得已而分别。而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则完完全全是人为的。上辈子的坚忍与刚烈,这一代的柔情与忧思。那个容不得半点浪漫的年代,是埋葬他们刻骨铭心的师生恋的坟墓。这两段发生在不同年代,相互交错的爱情悲剧和书中三代人命运的沉浮,都暗示了中国穆斯林未来的生存发展趋势,走向隐忍和没落……
    当然,遵循事物两面性的原理,纵使《穆》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也还是存在瑕疵的。书中两段爱情,突如其来让人惊异。这种突发性和事前毫无征兆的平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一大失误。好在爱情一旦开始,便如大涛大浪,铿锵阔斧般席卷而来,弥补了前面的不足。还有作品本身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所反映的穆斯林生活和回族历史命运严重失实,受到很多大家的质疑,有些背离了民族意识和全民意识,主题思想存在错误。
    《穆斯林的葬礼》是面向大众发行的读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不只停留在文学上,还融于现实中。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玉器梁家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我们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整一整思想的行囊吧,我们正走在路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