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冲绳札记》读书笔记3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大江的《冲绳札记》所激发的问题将在时间和空间上触及近代以降整个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与权力结构。今日东亚包括领土、领海纷争在内的复杂的国际关系,在某个意义上都与“冲绳”这个权力中心有关。
    在中译本《冲绳札记》的序言中,作者大江健三郎写道:“我在书中试图思考的问题是:所谓‘日本’这个近代国家是如何成立的?它果真强大吗?近代化的结果让它在(世界)、特别是在近邻诸国中居于怎样的地位?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战败的悲惨教训了吗?”该序言撰写于2009年,距该书原版的出版已近四十年。大江在序言中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旨在为中国读者指出一个阅读其作品的方式。大江颇有些用心良苦。这是因为,这本出版于近四十年前的书得到重新聚焦与阅读,首先得益于日本国内对该书独特的阅读方式。事实上,《冲绳札记》对不同的读者而言有不同读法,而每种特定的读法都揭示着特定的道德与政治意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种阅读《冲绳札记》的方式体现在日本国内当下的读法当中。在该书的“代译后记”中,译者陈言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这种阅读的原委与奥秘。在19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新民族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大江在该书中揭发的二战末期日本军人强迫冲绳人“集体自杀”的事实被视为“自虐史观”的产物,因而大江(以及原著的出版社)在当事者“名誉受到损毁”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被告上了法庭。自此,原告、被告及相关当事者围绕“集体自杀”是不是事实展开了法庭内外的论战。由于该问题与日本国内的“战争责任”问题、“历史认识”问题直接关联,人们的眼球也被吸引到这一讨论得异常激烈的问题上。日本一般的读者不得不关注:惨无人道的强迫性“集体自杀”果真是事实吗?
    然而,细读《冲绳札记》的行文,上述阅读方式不禁让我们疑窦丛生:大江在《冲绳札记》中设定的主题难道不是被当下这一特定的问题严严实实地遮蔽了起来了吗?其实,作者大江的本意绝非暴露或揭发某个特定的历史事实;相反,作者在行文中反复迫使自己思考——同时也是迫使读者一起思考——的问题是:“日本人是什么?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这是一种对本民族存在方式的彻底思考。如果说,最初看到这个问题的中国读者会感觉暧昧,那么当作者通过细致的笔触一幅一幅地展示“琉球人”如何转换为“冲绳人”,在这个过程中当事者琉球人承担了怎样的痛苦和牺牲,以及在未来还要承担怎样的代价之时,大江的问题终于撬开了我们的心扉。由于大江几乎以一人之力背负了日本“本土”对琉球人的所有“原罪”,以至于我们无法不为大江的正义感与勇气而动情。大江似乎要通过个人的札记为他身列其中的日本人洗脱,至少是减轻部分罪责。就此而言,大江无疑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2009年的序言中,大江将原书中的追问具体化为对日本人自身的追问与启蒙:大江似乎在担心他的同胞没有读懂他的本意。显然,他的担心并非多余:通过一场关于事实叙述的审判,《冲绳札记》的主题被简化为其内容的真假问题。然而大江没有继续追问的是,在日本右翼导演的这场法庭大战当中,他关于冲绳的真正主题遭到了抹杀,这又意味着什么?
    第二种阅读《冲绳札记》的方式与上述日本国内的读法相互呼应、互为表里;这种阅读方式可能体现在中国读者身上。由于中国读者对近年日本右翼的修正主义历史观、美化军国主义罪行的行径早有所闻,与右翼势力展开百折不挠的斗争的大江,自然会被视为日本“左翼”、“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因此,中国读者可能将焦点转向这位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身上,从作者对现实的介入角度阅读他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正义与勇气。考虑到当下中国言论空间的性格,这种阅读方式并非仅仅是设想。不过,就大江在《冲绳札记》中原本设定的问题而言,这种阅读同样可能导致原作的主题遭到置换:基于道德立场的阅读可能会遮住读者洞察政治生活的目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