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激活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东岳论丛》 陈岸瑛 参加讨论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文物中,也体现在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分十类,涵盖衣食住行、风俗信仰等各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具体的体现。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直观可感的文化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振兴区域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资源和驱动力;作为各民族、各地区民众“自己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提升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公共文化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前者是非物质的,后者是物质的,而在于前者是融合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活态实践,是发生在现场的、鲜活的文化。以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王》为例,将它记录为文字、改编为话剧,便失去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直到今天,在青藏高原上,还生活着并不断涌现出能够活灵活现地讲述《格萨尔王》故事的人,他们并不都是职业说唱艺人,也包括一些普通的牧民。作为广为人知的故事,《格萨尔王》题材也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在藏族服饰、绘画和其他工艺品上,被一代代手艺人不断制作和绘制。所有这些物质媒介(包括口语)和艺术呈现形式,共同构成了《格萨尔王》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的可感的物质形式。与文物和典籍相比,这样的文化带给我们的体验是更为直接的。如果说前者是一种需要通过阐释才能激活的过去时态的文化,那么后者则是一种可以直接沉浸其中的现在进行时的文化。从文化接收角度来看,后者是一种更为优质的文化资源。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国人对于文化的接受与消费,将逐渐告别仅仅满足于文化替代品、衍生品的阶段,而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们将不再满足于购买文化衍生品,而倾向于直接占有文化;将不再满足于批量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和虚拟的影像,而期待直接去体验真实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母体。随着高铁和自驾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封闭的景区和脱离文化情境的表演,而倾向于全域旅游,更真实、更全面地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文化的原生地,民众也不再仅仅为游客表演他们的传统。在黔东南,盛大的苗年不仅是游客的嘉年华,同时也是地方民众自己的节日。在藏族、蒙古族、彝族聚居区,传统服饰不仅重新回潮,而且演变出适应都市生活的新样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文化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国际性的大都市,边远地区要想发展公共文化,解决区域间的文化不平衡问题,主要靠“送文化下乡”。不可否认,在粗放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和小城镇的确出现了人口流失、文化断裂的现象。然而,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形成,被忽视的乡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开始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