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把Trump译为“特朗普”主要是根据《译名手册》说明中的第三条,翻译时采取“音似为主,形似为辅”的处理原则。在音译外国人名时应该用汉语的音位或音节来系统地转换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为了确保转换时的准确性,需要使汉语的音位或音节与源语对应,让译名尽量与源语中的读音相似,确保使用汉字的经济性,以方便在读该人名时使双方更容易理解。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的语音系统有一些差异,各自的音位不能也无法做到完全对应,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英语中包含的齿音颤音/r/,在翻译时不能用汉语拼音中的卷舌音r来代替,而是用舌边浊辅音/l/为声母来对后面的元音进行拼读而成的汉字来进行转换。例如:如遇上Rice/rais/和Brown/bra?尬n/这两个人名,在汉语普通话中则被转换为“莱斯”和“布朗”。汉语中同样也没有跟/tr/对应的音位,在《译名手册》中翻译像Trace/treis/、Trey/trei/和Trump/tr?蘧mp/时,分别译为“特雷斯”、“特里”和“特朗普”。在翻译时则采用了“望形生音”的方式,人为地把本应发一个音的tr分成两个字母t和r,分别进行音译,增加了一个音节,从/tr?蘧mp/变成了/t?藜r?蘧mp/,但这样减少了汉语译名和英语读音的相似性,从而增加了交流时的难度。/tr/这个音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音位,因此它跟元音结合译成汉语时有很大的难度,这也许就是为何将其拆分的原因。但这种拆分人为地增加了一个音节,违反了翻译中音译时应该达到最大音似效果的原则。 把Trump译成“川普”,这种音译把原来汉语译文“特朗普”这个三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少了一个汉字,汉语译名跟英语单词发音更为相似,音节也相同,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个双音节专有译名更容易记忆,读起来节奏感也强。人们在人际交往时,满足言语效率的前提下,在言语活动中尽量少用语言单位,或使用那些省时、省力、概括性强的语言单位,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此外,人们在说话时,不同场合会使用不同语言变体。在广播电视用语和日常谈话中,人们使用的词汇会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说话者所处的阶层、受教育程度、个人说话风格等各不相同,在用词上所出现的差别也就在所难免。虽然有人说“川普”很容易跟带有搞笑语气、具有相同语义的“四川普通话”简称混淆,但听众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很容易来判断其语用意义,即是指美国总统还是“四川普通话”,找到该词汇的确切指称。用略有调侃的语气称呼美国总统,可以表达对这个桀骜不驯、行为难以预测的政治人物的复杂感情,从而增加人们交谈中的风趣性。在实际的报道中,官方媒体按照《译名手册》使用“特朗普”,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表达翻译的一致性、用词的连续性和官方报道的权威性。而民间口语中,因为语域和个人语言风格的差异,为了表达的方便,应该允许使用“川普”这个词。这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相得益彰,各取所需,共同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