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70岁是老年人语言能力衰退拐点(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楚群 参加讨论

    语言的流利性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法结构的准确通顺,二是语义内容的明白无误,三是语音搭配的匀称和谐。其中第一个层面是基础,也是老年人语言衰退与否的最重要指标。老年人的口语非流利现象共有八类。第一,非流利性填塞,即在口语表达中经常填塞一些没有任何信息内容的语言成分。如“我觉得这个这个这个闯红灯啊”。其中的“这个”“那个”“什么”都是填塞语,话语中过多的填塞语往往会影响表达的清晰度。第二,非流利性重复,即说话人非可控的或无意识的重复。如“关系又又又又又搞得不好”“工工工工作到76年”。非流利性重复并无特定语用价值,是话语中的累赘,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点类似于口吃。第三,非流利性缺损,即词、短语、句子或者篇章的某个本来应该有的部分残缺了。如“副作用吧,就是胃呀或者是腰呀(……),好像跟这个有关系”。括号中就是缺损的成分,缺损往往会影响语义的清晰表达。第四,非流利性抢说,即把本来应后说的成分先说出来,抢说之后又常常进行修正,使相同的成分前后重复出现。如“这个这个这个应该我们都应该提倡给老人让座”。句中“应该”就是抢在主语“我们”之前先说了,然后再修正,产生非流利现象。第五,非流利性插说,即一个话题还没有说完就插入另外一些话语,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如“我工作以来,就有一个买书的计划,我的工资10%,这是我的老伴,跟她商量啊,我的工资我自己拿10%来买书的”。例句中的“这是我的老伴,跟她商量”就是插说成分。第六,非流利性口误,即所说的和所想的不一致。口误是口语中的常见现象。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监察机制,能对说出来的话进行即时监控,一旦发现说出的话有什么不合适之处就会进行及时修正,从而产生非流利现象。第七,非流利性舌尖现象,即某些本来很熟悉的字、词或者名称,在说话过程中突然一时想不起来,通俗地说就是话到嘴边。如“呃,刘刘那个刘什么,那刘刘刘什么那个最有学问的”,说话人其实对此人非常熟悉,但话到嘴边一时却想不起来。第八,非流利性停顿,指话语中出现过多的停顿,既不是语法上必须的,也没有特定的交际目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话语断断续续、不连贯。如“也有,我,所认为的,啊,并不符合我,那个要求的,而是另外一种人”。句中很多停顿都是没有必要的,太多的停顿造成了话语的不流畅。
    口语表达具有即时性、临场性、随意性,不像书面语表达那样严谨、简洁、逻辑清楚,自然也不像书面语表达那样流利,所以存在大量填塞、停顿、重复、缺损、抢说等非流利现象。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在口语表达中都或多或少会有非流利现象,但老年人的表现更明显、出现频率更高,我们对填塞、重复、缺损、抢说这四种非流利现象进行了年龄关联度调查分析,发现口语非流利现象与人的衰老具有正相关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