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今后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王士元:中国的语言与中国人的起源、世界人类的语言和起源是分不开的,语言学研究一定要有跨学科的宏观视野,要结合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遗传学等领域。我希望自己未来几年能从这些学科切入,把知识好好消化整合,为年轻学者起头开路,有助于解释更多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另外,我最近也开始关注衰老所导致的语言能力退化问题,例如老年人的失语症与老年人认知能力退化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方法尽量补救或避免语言能力的丧失?我们对婴儿语言的习得已有不少认识,但对老年人语言能力的消失还知之甚少。语言学中有趣和重要的议题不胜枚举,正如庄子所说的学海无涯,对于刚踏上这条研究之路的青年学者,我寄予了无限厚望,希望大家一起携手努力,解开更多的语言奥秘。 王士元:透过语言看世界 小时候我和奶奶生活在安徽,安徽话是我的第一种语言。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安徽,我逃到上海,和父母生活在上海法租界,学习了一些上海话,听到一些法语。之后我去美国,开始学习英语。后来在不同的时期或多或少地学过瑞典语、斯瓦希里语、德语等。 还记得在哥伦比亚学院上夜课时有两堂课是语言学。老师马利奥·贝(Mario Pei)是美国语言学家,他总是西装笔挺,在座无虚席的课堂上用权威的声音告诉我们当时全世界共有多少语言,所有人都为他在语言上的博学所折服。后来我被密歇根大学语言学专业录取,觉得自己会在这个领域投注心力、稳步向前。 语言学包罗万象,无论是在实验室操弄仪器、到医院探视失语症患者、跋山涉水寻访说奇怪语言的人……都令我着迷,特别是透过这些听起来如此迥异的语言能让我看到多彩纷呈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