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语言学的视角反思经济学(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东方早报 韦 森 参加讨论

    第二,这些年关注我经济学写作的学界朋友、网友、书友和学生也许注意到,自2007年以来,我个人已经数年不再做这本书以及前边几本小册子中那种抽象的和思辨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思考了。也许有的朋友会觉得我这些年已经放弃了学术研究和探索之路,做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乃至改革的“呼喊”了(见笔者的《市场、法治与民主》,2008;《大转型》,2012;《重读哈耶克》,2014)。正如大家所注意到的,自2007年开始,我确实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投入了大量研究和评论精力,尤其是从预算民主建设上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在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上发表了一些粗浅意见。然而,也许在复旦之外的一些朋友可能还不知道,我这些年一直在艰苦和广泛地阅读欧洲经济史、欧洲法制史、欧洲政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法制史,乃至世界和中国科技史以及各国的货币史和货币制度史。最近几年,虽然我在这些宽泛的大历史阅读中并没有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和专著,但是自我从前些年多学科和跨学科(我不大喜欢用这个概念,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伦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和一点宗教神学)的阅读和思辨地思考人类社会的制度生成、维系和变迁问题,转向大范围地读历史,主要还是想要理清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甚至可以说在自我验证和检验自己的认识。我曾一度意识到,完全从思辨的理论逻辑和他人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和思考人类诸社会的制度变迁问题,尤其是从“理性推理”来理论化这些大问题,可能会误入歧途,甚至会产生偏见和误识。但是,这里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正是由前些年我这些有点思辨思维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才会导致我对中国现实问题和2008至200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并对西方世界的兴起和明清市场经济的兴衰乃至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谈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因而可以说,只有理解了《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2001)、《文化与制序》(2002)、《经济学与伦理学》(2003)乃至这本小册子的思辨的经济学与哲学思考的论辩理路,大家才可能理解我为什么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FT中文网的专栏文章里,以及《市场、法治、与民主》《大转型》和《重读哈耶克》等文集中如此看问题,也会理解在我即将出版的下一本专著《从李约瑟之谜到大分岔:西方世界兴起和明清中国市场经济兴衰的制度经济学反思》中为什么会如此观察问题和进行理论、历史的述说。换句话说,我对当下中国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与我前些年的思辨的经济学理论思考,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因为,我这些年对一些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评论和述说,其基础就在于我这几本小册子中所梳理出并逐渐形成的自己的一些观察和研究问题的理论视角。
    第三,正是由于上一点,作为一个生活在全球化乃至网络时代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的一个书生和大学教师,我常常意识到,自己大范围地、跨学科地阅读和写作,与其说是写给别人看的和教给学生的,毋宁说是在理清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是不断地在整理读书笔记,在用写书和写文章来“拷问自己”。结果,这种自己的写作和思考在目前专业化分工似乎如此细密的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到底是属于哪个学科?自己的这些几乎无学科概念的思考和探索中所形成的一些看法是否能在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中增加一点边际增量?是否完全浪费了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中读者的有限时间(有时有些读者阅读时间的“机会成本”甚高)?这种研究又有何意义?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己也常常反问自己,但无法给出确当的回答,故这里也只能留给读者去评说和去评判了。
    第四,从国际国内经济学界来看,尽管前些年美国的经济学家麦克劳斯基(D.N. McCloskey)曾经探究过经济学的修辞(rhetoric)和话语(discourse)问题,前几年,当代著名博弈论经济学大家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也出版过一本《经济学与语言》的小册子,且在最近几年在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语言的经济分析研究文集乃至专著,但是,就自己管窥所见,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在英语国家中,还是在中文和其他语种中,还很少见到有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反思经济学本身的语言以及这门学科的性质(nature)以及意义这类“元经济学”(meta-economics)的问题。本来,在2005年教育部一般项目“现代经济学的语言与修辞: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综合比较视角”的资金支持下,我曾一度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专门探究这个问题,即把收入本章的“语言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语言”的长文扩展成一本专著,但后来发现,要完成这样的工作,不仅需要对当代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和语言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而且要对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深厚的思想史知识和学说的整体反思,且需要对自马歇尔以降的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有整体的思考和评估,而且还要对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瑞典学派的经济学,以及凯恩斯经济学等各种流派有全面的深入研究和对比性的思考,这无疑是几十年乃至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另外,没有经济理论的创新,怎能妄加评价经济学的语言和方法?基于上述原因,最后自己不得不浅尝辄止,面对这个宏大的根本性问题,只是写出了这么几万字的一个导论式的论文,而没有再继续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对此,自己有些遗憾和内疚,但自知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而,收入这本小册子的这几篇长文,与其说是对教育部这一研究项目资助的一个交代,不如说是笔者对这一宏大研究问题的研究却步于门前的一点自我解释。然而,笔者这里能向关注我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之路的朋友和学生交代的是,与其说我是这一宏大研究问题的一个逃兵,不如说我这些年正在从另一个切入点继续思考这个问题。近两三年来,除了大范围地阅读经济史、法制史、政制史、科技史和货币史等领域的专业文献外,我花了甚多的时间和研究精力梳理了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发生的那场牵动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哈耶克与凯恩斯的理论论战,并在一直思考什么才是经济学的真问题,现代流行的经济理论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以及未来经济学的可能发展在哪里(见拙著《重读哈耶克》)。与其说最近这一思想史的专门研究是自己又开辟了另一个研究领域,毋宁说是这一经济学语言研究的一个延续、一个更小的入口和切入点。但是,最近以来,自己也一再自我警醒:尽管自己这些年还像一个正在做博士论文的学生一样不断地学习、阅读和探索,尽管自己还算努力,但毕竟转眼已到耳顺之年了。尽管这经济学思想史研究的小的切入口似乎更可行和更具“操作性”,但是未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自己的研究精力和关注点是否能允许我坐下来做这样一个小的思想史的文献梳理和回顾工作,即从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来专门思考经济学的性质、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目前看来还是个变数。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繁荣,未来中国还能否允许我们这些书生静下心来专门研究这样“阳春白雪”的经济学问题?当下和未来中国对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的主要“召唤”(calling)是什么?时代和我们的国家最需要我们弄清什么理念和问题?这显然都不能从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最大化假设来自我设定自己的研究任务。
    最后,我想起了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撰写这样一本书,笔者沿着陌生的道路摸索,如果想要避免过多的失误,他必须极度依赖批评和对话。如果一个人单独思考太久,什么愚蠢的事情都可以信以为真了”。凯恩斯的这段话,实在是对我们这样单独思考的学人的一个切实而诚挚的警告。如果自己在一个几乎无前人探索的思想蹊径(甚至根本无路的荒原上)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时,很显然研究者自己不能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估。即使研究者本来就走错了方向,但因为已走得太远,独自思考太久了,“可能什么愚蠢的事情都信以为真了”。
    (《语言与制序》近期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