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广播剧:老品种焕发新生机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newdu 参加讨论

    央广《呦呦青蒿》:向中国科学家致敬 
        杨骁 通讯员 凌宏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三集广播剧《呦呦青蒿》用“沉入史料、浸出原味”的创作方式,生动再现了屠呦呦39岁时带领课题组从中国古老医学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在经历无数次试验后,最终发现、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并率先以身试药的艰苦征程。
    这部广播剧制作历时两年多,每一位主创人员都有着一段与《呦呦青蒿》不得不说的深情厚谊,不忘初心的呦呦情怀是剧中主人公发现青蒿素的执着,更给了主创团队震撼心灵的创作激情。
    主创团队的“大数据”
    故事是从18本与屠呦呦相关的书籍陆陆续续抵达编剧董慧临的手中开始的,从人物传记到科学人文读本,直至屠呦呦唯一专著,每本书上都留下了备忘标注与阅读随感,与此同时完成了相关书籍的版权获授工作。主创团队经过各自比对、相互佐证、彼此勘误,最终从500多万字的资料素材中摘出了与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相关联的细节段落,约122段,计32900多字,再从这些段落中,筛选出临危受命、钻研古籍、深入疟区、激发灵感、土法提取、以身试药、科学萃取、临床救人等剧中的主要情节,为剧本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首席编剧阚平构思全剧以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精彩演讲为起点,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世界的一份礼物作为主题,并尝试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让古人穿越而来……广播剧《呦呦青蒿》剧情的空间就有了千年的场景转换,剧情发展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地域跨度遍及天南地北,这更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尽可能模拟还原剧情发生地的声场音效。
    全剧共有各类音效189组。其中,需要拟音师模拟制作的音效132组,实物被动发声采录的音效15组,人员实际动作发声采录的音效42组,这一组组枯燥的数据生动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深入剧情发生地录音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昌江县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后多次因防治疟疾工作回到海南。海南作为《呦呦青蒿》的剧情发生地,保留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于是董慧临深入海南昌江,找到了当年屠呦呦到过的一个橡胶林场,他看到那些船形屋作为文物保留在原地,想到了雨打茅草屋顶的音效应该如何动听;他听见靠在村口古树下的老人述说的40多年前疟疾肆虐的记忆和正在古树下举行婚礼的幸福新人的笑声,不禁感慨如果没有青蒿素,哪能有这份老有所依与迎娶繁衍的祥和景象。
    董慧临还走进了昌江最原始的黎族寨子,找到了年龄跟剧中人相仿的女孩、男孩和中年男子,让他们看着剧本中相应的台词,用他们的黎族方言说一遍,录下来,供演员录音时模仿,就在录制方言时,黎族伙伴还互相争论起发音的准确度,乐得董慧临只能以两个“凡是”为标准做裁判:“凡是我一个字都没听懂的,就是准的,凡是能听出其中一个字或两个字的,就是不准的。”为了给广播剧的音乐作曲提供一些原始的黎族音乐参考,在录制语言的同时,他还邀请了当地文化馆的同志哼唱了不少黎族曲调,最后完美呈现了剧中响起的清纯亲切的黎族女孩的哼唱声。
    除了亲赴海南的采风,更有电话连线的交流。这是一个发生在主创微信群的片断,大家就剧中海南女孩的弟弟应该叫什么名字开始了搜索与问询。随着剧本的创作深入,考证考据剧情的相关时间、地点、人物、数据与事件已经成了常态,包括给人物取名字也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个个都是真姓实名。就在你问“度娘”我编名字的过程中,监制王莹的一个电话打到了海南的朋友处,就这样,为了确认一个黎族小男孩的名字,央广办公室的电话跨过了琼州海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