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是”“此”判断句所指代的实际主语之比较
肖娅曼 我们已从多个角度考察过“是”“此”上古语法性质和表意性质的不同,[i] 还有一个角度也非常值得注意:这就是“是”的复指性质问题。 指代词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种:其一,表示复指。这种情况,指代词复指的实际主语处于语法主语位置,即作句中的大主语,例如:“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庄子·盗跖》)此例“此”前的成分即是实际主语。其二,表示称代。这种情况,指代词所替代的对象不在实际主语的位置,例如:“(政姊)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战国策·韩二·韩傀相韩》)此例中,“此”代替前文中的“尸”,而“尸”不处于“此”判断句前的实际主语位置。其三,表示指别。这种情况,指代词表示相对的区别作用,如“不识此语”(《孟子·万章上》)的“此”。表示区别的指代词总处于定语位置。处于定语位置的指代词与系词没有关系,前面表示复指和称代却与此有关,但关系最为密切的被认为是第一种复指,王力先生所说的“‘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ii] 就是指的“是”的复指性质。“是”判断句前的“是”是否具有复指功能是对于认识为什么是“是”发展为系词,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将就此对“是”“此”判断句“是”“此”与实际主语的关系进行一个考察。 就已有认识而言,指代词表示复指往往是由于判断对象(实际主语)比较长,与判断语距离拉得比较远,为使结构紧密以明确判断对象和判断语的关系,而采用指代词作形式主语。指代词表示替代是为了语用的简明高效。那么,“是”“此”判断句前的实际主语是否比较长,需要“是”“此”复指以明确判断对象与判断语的关系呢? 一 仍以《易经》《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等17部上古文献作为考察依据,由于是讨论“是”“此”的复指性质,因此我们只关注其中有实际主语的“是”“此”判断句,即“主语,+是(此)+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下面对“是”“此”判断句实际主语进行对比考察,先考察“此”前的语法主语: (一)“此”判断句的语法主语 考察发现:上古17部文献中,“此”判断句前没有任何以词的形式出现的实际主语;短语形式的实际主语也很少见,总共发现名词短语主语2例,主谓短语主语6例,动词短语主语6例;两个以上分句形式的实际主语有177例(下面称这类实际主语为“句主语”)。分别列举如下: 名词短语主语,+此+(谓)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周礼·冬官考工记》) 主谓短语主语,+此+(谓) 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战国策·楚四》) 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韩非子·孤愤》) 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穀梁传·文公二年》) 动词短语主语,+此+(谓) 攻皮氏,此王之首事也。(《战国策·魏三》) 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礼记·聘义》)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荀子·性恶》) 句主语,+此+(谓) 大宰嚭曰:“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 (《左传·哀公七年》) 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庄子·盗跖》) 桀死於亭山,纣县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荀子·解蔽》) 法者,宪令著於官府,刑罚必於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韩非子·定法》) 据九鼎,廛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战国策·秦一》) 臣有罪,执其君;子有罪,执其父;此听失之大者也。(《公羊传·成公十六年》) 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礼记·乐记》) “此”判断句总的情况是,四个音节以下的结构简单的实际主语仅有5例,长而结构复杂的短语和多分句主语共有159例。 这些情况显示:单个的词不能作“此”判断句的实际主语,结构简单的短语也很难作“此”判断句的语法实际主语。这与形式主语复指实际主语的作用相符合,因为结构简单的主语紧邻判断语,就没有必要用形式主语“此”来复指。那么,“是”判断句前的实际主语也是这样吗? (二)“是”前的语法主语 考察发现:上古17部文献中,“是”判断句前有单个词的实际主语7 例;短语形式的实际主语350例,其中名词短语8例,形容词短语2例,主谓短语163例,动词短语177例;两个以上分句形式的主语966例,也称这类主语为句主语。[iii] 分别举例如下: 词主语,+是+(判断语) 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iv]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三》) 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战国策·中山》)[v] 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榖梁传·桓公六年》) 何以知其是陈君也?(《榖梁传·桓公六年》) 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榖梁传·僖公元年》) 名词短语主语,+是+(判断语) 蒙彼縐絺,是绁袢也。(《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杀枭者,是杀所贵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阉然媚於世也者,是乡原也。(《孟子·尽心下》) 凡礼义者,是生於圣人之伪。(《荀子·性恶》)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战国策·赵三》) 形容词短语主语,+是+(判断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主谓短语,+是+(判断语) 女弗闻而乐,是不聪也。(《左传·昭公九年》) 王将防鬬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鬬也。(《国语·周语下》)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滕文公下》) 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庄子·则阳》) 公佩仆玺而为行事,是兼官也。(《韩非子·说林上》) 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礼记·哀公问》) 动词短语主语,+是+(判断语) 今闻难而逃,是僭子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国语·晋语四》) 无问问之,是问穷也。(《庄子·知北游》) 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荀子·荣辱》) 今制於为虚,是不虚也。(《韩非子·解老》) 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战国策·赵四》) 句主语,+是+(判断语)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左传·成公二年》) 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於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国语·周语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民愚而不知乱,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韩非子·南面》)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而注地於楚,诎令韩、魏,归帝重於齐,是王失计也。(《战国策·秦四》): 从以上情况看,“是”前的主语虽然大量为分句主语,但也有相当多的短语形式的主语,还有单独的词作的主语。分句主语因为比较长,可能需要指代词复指,以帮助明确判断对象与判断语的关系,从这一点看,“是”判断句的“是”与“此”判断句的“此”有相同的作用。但是,单独的词和大量短语可以作“是”判断句“是”前的语法主语,又显示“是”判断句的“是”与“此”判断句有所不同,因为单个词和短语就挨着判断语,没有必要用指代词复指。 当然,词作“是”前主语的“是”判断句是有争议的句子,但引起争议的不是作为主语的词的性质,而是“是”的性质。关于这几例“是”,有学者认为是系词,有学者认为是表示强调的副词,即“实”的通假字,但无论怎样,这几个句子都是“是”判断句是没有疑义的,而这些“是”前的词是作“是”前的主语也是无庸质疑的,而“此”判断句的“此”前是绝对没有单个词作实际主语的,因此,这几例“是”与“此”的语法组合关系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也可能有人认为这些“是”已经是系词,将这几例作为上古“是”判断句“是”前有简单的不需要复指的主语不具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下面这些例子: 杀是,是余杀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废让,是废德也。(《国语·晋语四》) 郑子展曰:“必伐卫,不然,是不与楚也。”(《左传·襄公十年》) 对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vi] 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左传·定公十二年》) 非礼,是无法也。(《荀子·修身》) 非师,是无师也。(《荀子·修身》) 楚听,是齐、楚合,而幾瑟走也。[vii](《战国策·韩二》) 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礼记·哀公问》) 若袭之,是弃信也。(《左传·成公六年》) 若取之,是无申、吕也。(《左传·成公七年》) 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昵我?(《左传·襄公二年》) 若不信,是弃其所以服诸侯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战而胜,是吾力也。(《国语·周语中》) 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国语·齐语》) 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国语·晋语三》) 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国语·晋语八》) 若罚之,是罚善也。(《国语·晋语九》) 内有辱,是子也。(《国语·吴语》) 外有辱,是我也。(《国语·吴语》) 兵者不祥之器,……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老子》) 杀枭者,是杀所贵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彼不出,是卒恶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矣。(《韩非子·说林下》) 若不绝,是悉赵而应二万乘也。(《韩非子·存韩》) 而且说明邪?是淫於色也。(《庄子·在宥》) 说聪邪?是淫於声也。(《庄子·在宥》) 说仁邪?是乱於德也。(《庄子·在宥》) 说义邪?是悖於理也。(《庄子·在宥》) 说礼邪?是相於技也。(《庄子·在宥》) 说乐邪?是相於淫也。(《庄子·在宥》) 说圣邪?是相於艺也。(《庄子·在宥》) 说知邪?是相於疵也。(《庄子·在宥》) 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荀子·富国》) 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荀子·富国》) 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荀子·富国》) 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於周也。(《战国策·西周》) 王不听,是知困而交绝於后也。(《战国策·楚四》) 秦王听,是令得行於万乘之主也。(《战国策·韩二》) 秦不听,是秦、韩之怨深,而交楚也。(《战国策·韩二》) 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 无天者,是无天而行也。(《穀梁传·文公二年》) 以上“是”前9例双音节主语和32例三音节主语,都是十分简单的主语,也都没有必要用指代词复指。此外,还有59例四音节主语,下面仅举上古早期文献中的一些例子: 蒙彼绉絺,是绁袢也。(《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宋将叛晋,是弃溷也。(《左传·定公八年》) 秦师无讁,是道废也。(《国语·周语中》) 今妇执币,是男女无别也。(《国语·鲁语上》) 晋为盟主,是主信也。(《国语·鲁语下》) 今君弃之,是不爱亲也。(《国语·晋语四》) 上古“是”判断句“是”前的主语,有100例以上为十分简短的主语。如果一种语言组合仅有寥寥几例,可能是一种例外现象,但如果是几十例,甚至上百例,就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反映出一种规律。这一现象反映这样一种规律:就“是”“此”判断句来说,当主语简短、不需要复指时,基本只用“是”判断句,而基本不用“此”判断句;当主语长而复杂、需要复指时,既可以用“是”批判断句,也可以用“此”判断句。 三 以上对“是”“此”判断句实际主语的考察,“是”的又一个与“此”很不相同的特性显现出来:简短的主语只出现在“是”判断句的“是”前,不出现在“此”判断句的“此”前。 简短的主语不出现在“此”前,“此”前的实际主语总是比较长,这与此前一般看法相符:正因为实际主语长,才需要“此”来复指;而结构简单的判断对象紧邻判断语,不需要代词帮助明确其关系,因而“此”判断句前基本没有简短的主语。“此”的指代词性质得到了确认。 “是”前虽然可以出现长的实际主语,似乎有着与“此”相同的指代词性质,然而简短的、不需要复指的主语却可以大量出现在“是”前,而这些“是”不是表示复指,因为这些结构简单的判断对象既然紧邻判断语,就勿需“是”帮助明确关系。 过去学者者们大都只注意到“是”判断句的“实际主语”比较长,这用“是”’起复指作用以使句子结构严密可以解释得通;但简短的主语只出现在“是”判断句前,而不出现在“此”判断句前,就很难用“是”是表示复指来解释。从句法具有简洁高效功能的角度看,简短主语后如果用“是”复指,不仅不能使句法结构紧凑,只能适得其反。因此,这些简短的主语后的“是”不是表示复指,即这些“是”不是起的指代词的作用,而是起着别的作用。 同时,如果认为“是”判断句的“是”最初表示复指,以后随着主语的缩短,“是”逐渐失去复指作用、虚化为系词,这样的观点也很难站住脚,因为“是”判断句前的简短主语在《左传》中就已经不少,如述宾短语形式的主语就有40例,占全部《左传》“是”判断句的29.85%。此外,从古到今汉语的句式是由简短向复杂发展,而不是相反。 总之,对“是”“此”判断句实际主语考察所得结论,与我们所有从其他角度考察的结果均显示:“是”不是一个同“此”一样的纯粹的指代词,它还具有指代词以外的特征——判断性,正是这后一特征使它发展为判断词。 注释: [i] 关于“是”“此”语言性质的不同,请参见《〈论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四),巴蜀书社,2001年;《判断词“是”是分化而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5期;《上古“是”判断句与“此”判断句之比较》,《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3期;《上古“是”“此”构成判断句的能力》,《汉语史研究集刊》(六)巴蜀书社,2003年11月。关于“是”“此”语义的不同,请参见《华夏民族“是非”价值观念是何以可能的?—— 汉语原初“是”的语义结构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6期。其他有关文章尚待发表。 [ii] 王力:《汉语史稿》(中),第353页。 [iii] 注:以上数据不含以下“是”判断:“……是也”句、“副词+是”句、“主+是”句和表示解释的“是”判断句等。 [iv] 前文为:“贾举、州绰、邴师、公孙敖、封具、铎父、襄伊、偻堙皆死。祝佗父祭於高唐,至复命。不说弁而死於崔氏。申蒯侍渔者,退谓其宰曰:“尔以帑免,我将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义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v] 全句为:“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注:姚本“负海,齐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版。 [vi] 全句为:赵文子问焉,曰:“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巢陨诸樊,阍戕戴吴,天似启之,何如?”对曰:“不立。是二王之命也,非启季子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vii] 幾瑟,人名。 原载《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巴蜀书社200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