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著名作家周大新出新作 《天黑得很慢》聚焦老龄社会
 周大新(资料图片) 新年伊始,南阳作家群著名作家周大新的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亮相《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单行本也于1月12日正式上市。这是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写出了生命的蓬勃与死亡、爱与疼惜。 自1982年登上文坛,周大新一步一个脚印,在文学里跋涉。他写农村题材,也写城市生活;他写历史战争,也描绘现代军事领域。200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他不断地挑战自我、变化题材,9年4部长篇小说,周大新对当下社会生活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现居北京的周大新。 《天黑得很慢》,关注老龄社会 《天黑得很慢》全书20多万字,共分七章,以“拟纪实”的方式,用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安排结构全书。小说倾心于老龄难题和老境体察,让读者从中体会人生终点前的种种情状。科学治疗、延年益寿的梦,在当今以社区讲座和电视购物为主要形式的滔滔喧哗中,加上往事纷扰,影响着老年生活;而老年陪护工作者,一头连着并无亲情的老人,另一头牵着与自身相关的生计。时尚诱引和旧事纠缠、进城落脚的心事与城市落户的心机、老年临终的模糊心神和陪护报恩的清晰心志……小说人文关怀的广角,使得以前未被足够凝视过的老年护理人群有了表达的机缘,通过他们的观察,反映了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出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 有评论称,《天黑得很慢》把平常人心中不平静的温度、道德、筋骨都活化在小说里,有关社会治理的话题也渗透到了褶皱深处。作家机智的现实敏感和悠长的生命疼惜如何平衡在文本之内,《天黑得很慢》,这部“有心”的长篇作品提供了善良朴素又新鲜奇特的样式。 一步一个脚印,9年4部长篇小说 自1982年初登文坛,30多年来,周大新既写农村题材,也写城市生活;既写历史战争,也描绘现代军事领域,作品极具多面性。有在《走出盆地》《武家祠堂》等作品中,对逃离土地的传统观念、文化心态的深刻剖析和反思,也有在《香魂女》《蝴蝶镇纪事》等小说中的爱情神话;《第四等父亲》《铜戟》等军旅文学作品体现了当代军人的复杂情怀,长篇小说《21大厦》又描绘当代都市社会的众生相。 他潜心10年创作的100万字的《第二十幕》,通过对家乡南阳百年间世相的描摹,呈现了中原古城一个丝织世家在20世纪这个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场面,被认为是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周大新认为这是他创作的最厚重的一部,也是对家乡生活的总结。 到了2008年10月,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把周大新推上茅盾文学奖辉煌的舞台。之后的9年,他用4部长篇小说,对当下社会生活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2009年9月,长篇小说《预警》出版发行。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就像一部悬念叠生的大片,处处布满疑云紧张刺激。周大新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军人的预警,也是对社会的预警,对人生的预警。 2012年8月出版的《安魂》是一部令人心碎的感人之作,周大新把对儿子的忏悔与牵挂都写进了《安魂》里。但他并没有把《安魂》当成私人的情感宣泄,这部作品同样体现了他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作为一部具有生命启示录性质的作品,《安魂》获得《当代》2012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 2015年4月,周大新尝试用一种“虚拟纪实文学”的叙事方式写出《曲终人在》,串联起一位政界人物的官场人生。2016年1月,在《当代》年度长篇小说评选中,《曲终人在》当选年度五佳。 周大新的作品有使命感,又有智慧。今年新年伊始推出的《天黑得很慢》,被评论界称为是凸显现实主义、与时代共振的作品,是“文学根植生活沃土开出的花儿”。 往前走,接近人生真谛的探索 作为一名军人,周大新时刻警觉着,哪怕是茅盾文学奖的桂冠等等诸多荣誉和奖项冠于自己名下。 周大新认为,写作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快乐只是拿到新书的一瞬间,很快又要进入到下一部作品的创作。世界上很多优秀作家都在往前走,而且他们的每一步都有新的进步。他想通过不同的尝试,确定自己朝前走的方向。因为每写一部几乎倾尽他全部情感生活的积累,他必须不断挑战新的题材领域,以激发新的思考。 在《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施战军看来,现实题材的创作,就是要诚心诚意进入现实的内部,以文学的审美样式和规律呈现现实的生动和丰繁。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接地气,他记述的中国故事,将浓厚的人间气息与鲜明的时代精神融汇笔下。 周大新一直都在讲述中国故事。他说,“我就想一步一个脚印,每步都能往前走一点,更接近人生真谛的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