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这不仅是一个何向阳与另一个何向阳之间辩证共在,更是其人与其诗之间的奇妙关联。现实生活中的何向阳,温和、认真、亲切、优雅。关于自己的文学评论写作,何向阳自己又曾以“尖锐、激烈”甚至“老辣、泼皮”来加以形容(当然,这亦是早年间的自我判断)。而我从一篇篇诗作中读到的,则又是另一个她:那个人一往情深、内心火热、柔软得近乎激烈(似乎是很难共存的两个词,但奇妙的诗的事实却恰恰如此)。也许,作为诗人的何向阳才是最毫无保留的那一个,寻常难见然而确凿无疑;正如她在《青衿》一书的自序中所言,“诗歌,大抵是一种火焰,它不可见,在海底。”水和火,在此以相反相成的方式实现了统一。 说到《青衿》,这是何向阳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2015年,收录了她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1994年止的大量诗歌——这些诗作大部分创作于作者的大学时代。倘若细心,我们会发现,《青衿》一书的自序落款时间是1993年(即诗集作品最初收集整理的年份),结尾的后记则写于2015年(本书实际出版的年份)。一来一去,20多年的光阴,语调风格乃至行文背后的心态皆有不同,此间区别颇可玩味。而令我分外感动的,还是具体字句背后,何向阳那颗文学的“初心”、诗的“初心”。《青衿》的封面做得简单质朴,除却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必要信息之外,只在腰封上印了一行竖排小字:一切刚开始时的样子。翻看书中作品,带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青春的气息,似带着些许青涩,但又是那样的诚挚、热烈、令人感动。 历史上有关“青衿”典故的诗句,最有名大概要数曹孟德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何向阳的《青衿》,也的确配得上这句“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在《青衿》正式出版两年之后、实际创作20年之后,诗集《锦瑟》诞生。诗作结尾的时间坐标从1994年猛然跳跃到了2014年,20年的沉吟、20年的悠悠之心,在这本真正意义上的“新作集”中流溢成炫目的光华。《青衿》里已然呈现出的许多美学特点,在《锦瑟》中得到了继承,并且技艺更趋纯熟、情思更臻细密、格局更显阔大。例如,两本诗集之间存在着一股贯穿始终的深情。在《青衿》里,它常常指向某个理念性的虚构爱情对象(此间的“爱情”亦可作广义理解),及至《锦瑟》,则又加入了更多自我与自我的隐秘审诘、尘世经验摩擦产生的精神热能,乃至个体生命与浩渺时空间的永恒对视。再如,某些艺术风格上的个人特征,也在延续继承之中显示出淬炼与成熟。《锦瑟》里的很多诗作,在形式上回环往复、具有古典之美,而单行诗句短促、干净,情思绵密而节奏清朗、绵绵如缕又浩浩汤汤,同样是《青衿》中有迹可循而在《锦瑟》里日趋完善。我想,这些起伏而柔韧绵长、决然又不失流畅的诗句,也正如同我开篇时提到的“水”:这是溪流,是瀑布,是蒸腾入天穹又降落回人间的雨,为美和爱所充满。上善若水,若何向阳的人与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