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失落在美国画报上的晚清景观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近代以来,翻译作为中国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其作用恐怕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现在学界有关中外关系的研究,也多从文本入手,解读文字带给读者的异域想象。不过,翻译所传递的信息毕竟是抽象的,失真在所难免。钱钟书在他那篇奇文《林纾的翻译》中就曾用一个笑话讽刺翻译所出现的讹误:一个人遭到诅咒变成驴首人身,他的伙伴惊呼道:“天呀!你是经过了翻译了!”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图像比语言更为真实,更有说服力,所谓“无图无真相”。到底历史上的中国在世界人民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早期的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是如何生存的?我们对于这些问题不能仅有文字性的回答,似乎更应该“以图证史”,用图像说话。由华裔学者张文献教授编著的《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一书,用近千幅图片全景式地展现了晚清七十年间美国书报界对中国的描摹,也让“徒托空言”的我们得以“眼见为实”,感受到一百多年前鲜活的历史。
    被“翻译”的历史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一书收录的插画主要来自美国的《格立森画报》、《宝楼氏画报》、《哈泼斯月报》和《顽童杂志》,基本都是风行一时的期刊。如创刊于1871年的《顽童杂志》是美国最早采用彩色石印版画的刊物,它的彩色漫画作品构思巧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丰满而简练,非常富于观赏性。本书的彩色封面《难以孵化的巨蛋》就来自《顽童杂志》1901年插页。
    这本书分为五个专题:“大清军政”、中华景观、晚清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早期华人移民奋斗史和“美国政治中的华人问题”,基本涵盖读者所能想到的有关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但是笔者这里要着重提出的是,《宝楼氏画报》在1856年7月20日以《洪秀全:中国的“叛军”领袖》为题,报道了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运动(本书第54页)。插图中的天王洪秀全头戴奢华的帽饰,脖子上挂着朝珠,眼睛很大,无胡须,书生气中流露出不可一世的威严。目前,洪秀全本人既无官方画像传世,更谈不上照片。学界所熟知的洪秀全画像来自1866年伦敦Day & Sons公司出版的《太平天国亲历记》(英国人呤唎著),但只是粗糙的简笔画像,令人难以分辨面部细节。《宝楼氏画报》的这幅画是眼下最新发现的第二幅洪秀全像。虽然很像是模拟清朝官吏所画,真实性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就是美国人所认为的“真实”的洪秀全——被画家“翻译”过的洪秀全。
    其实,画报的特点并不是像写真集那样“写实”(因为当时的照相术已经逐渐成熟),而是要“传神”。换句话说,画报也是一种翻译,只不过这种翻译方式更加多样,更加可感。例如在第83页的《维护和平》一画中,载漪被吊死,而慈禧则沦为囚犯,被戴上手铐和脚镣,旁边看守她的是一个手持长枪姿态潇洒的美国大兵;远处浓烟滚滚,写着“Peking(北京)”。这幅画刊载于1900年7月28日的《马蜂杂志》,正值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进逼北京之时。当日清廷处死主和派大臣许景澄和袁昶,表示要与列强斗争到底。这幅画反映的是美国舆论界对战争责任的判断——祸首是慈禧太后和端郡王载漪。虽然慈禧很可能没有看过这幅画,但是从她1902年流放载漪的举动来看,显然列强的压力是巨大的,这幅画所传递的舆论也是真实存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