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位于巨鹿路675号的上海作家协会小院热闹非凡。 莫言、黄永玉、谌容、余华、贾平凹、苏童、韩少功、李锐、迟子建、阿来、马原、格非、毕飞宇、欧阳江河、林白、须一瓜、李辉、张翎、叶弥、东西、李洱、荆歌、艾伟、盛可以、蒋韵、笛安、张楚、弋舟等30余位知名作家从天南海北赶来,与王安忆、叶辛、孙甘露等20余位在沪作家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这份杂志的六十岁生日。 “世界变化这么大,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又来到这里。每隔5到10年,作家们都会因为《收获》相聚,坚守着这个约定。”王安忆说,“《收获》就像一种隐喻,生活变化很快,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而作家的使命就是寻找这种不变。” 有人说,《收获》杂志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份大型文学刊物,一个甲子以来,《收获》穿过漫长的岁月,起伏跌宕,历经历史的风尘沧桑,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一个甲子的“收获” 1957年,一本大型的、厚达318页的文学双月刊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和靳以。从1957年到2017年,这是一本杂志与文学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与人的故事。 “一甲子岁月,60年《收获》,应该有五六代作家了。成千上万篇的作品,铸就《收获》今日的辉煌。作为《收获》的作者,来到这里,确实有回家的感觉。”莫言说。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记得,《收获》创刊号上,《发刊词》的第一句话是:《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第一期的带头文章,是未发表过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艾芜的长篇《百炼成钢》和康灈的《水滴石穿》,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亮相。它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也见证了丰饶的文学收获。”钟红明说,“回过头来俯瞰曾经的岁月,肯定是色彩斑斓的情景。在长长的《收获》之路上,曾经发表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佳作林立,无数的作家在《收获》这块土壤成长、收获,这些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不可缺少的构件。” 《创业史》《茶馆》《山乡巨变》《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海的早晨》《欧阳海之歌》《人到中年》《美食家》《蹉跎岁月》《妻妾成群》《人生》《动物凶猛》《活着》《繁花》……六十年来,《收获》刊发了大量在当代文学史上引起重大反响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风格、风貌,《收获》因此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记录者”。 与此同时,《收获》发掘了大量优秀作家,成为新人亮相并为文坛瞩目的最重要的舞台,许多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就发表在《收获》上,而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均与《收获》有过亲密合作。可以说,《收获》是几代作家共同成长的地方。 六十岁的《收获》杂志仍旧每期刊登一部具有分量的长篇小说,长篇非虚构作品也一部部推出。2017年,《收获》的长篇专号由每年两卷,增加为春夏秋冬四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