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深耕创作,提升“中国影响”国家大剧院十周年回望之二(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日报 韩轩 参加讨论

    
    致敬
    为世界经典盖上“中国印”
    如果你是一位常年“泡”在剧场的观剧党,今年一定很忙碌:从年初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到夏秋时节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再到刚刚欢乐上演的《法斯塔夫》……仅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今年一年时间里就有新制作剧目9部、复排剧目18部登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世界经典剧目。
    这些经典之作看似冷门,实则版本十分考究。其中,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国家大剧院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华沙波兰国家歌剧院、德国巴登-巴登节日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台被打造成立体的“九宫格”,演员们穿着风衣高歌,唱出了谍战大片的特效感,一时轰动京城。
    马林斯基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国家大剧院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一次次与蜚声国际的艺术同行携手,吸纳多元文化精髓。“联合制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本土化的落实,经过这么多年的联合制作,我们的制作水平已达世界一流。”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十分自豪。据统计,大剧院建院十年来共制作包括歌剧、话剧、舞剧、京剧在内的剧目76部。
    世界经典,中国面孔。国家大剧院世界经典剧目的舞台上并非全是金发碧眼,此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不少华人歌唱家纷纷“回家”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干脆把生活重心从国外转移到北京,她在大剧院的演出次数多到自己都数不清,“大剧院总介绍我是老朋友,可我觉得自己就是大剧院的家人。”
    “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演出中,除了外邀国外演员,每次必备一组中国演员,这是我们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责任。因为我们制作的歌剧如果没有中国演员参演就等于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国青年歌剧演员也会失去历练与学习的机会。”大剧院院长陈平如此说道。
    速度
    十年打造NCPA“梦工厂”
    大剧院剧目制作秉持“匠心”之外,还不忘培育“匠才”。“大剧院十年来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人。当年一个个小年轻,现在都成了独当一面的艺术管理者。”在著名导演陈薪伊看来,剧目生产体系的建立和充满“工匠精神”的制作团队,造就了大剧院十年剧目制作的“井喷”之势。
    “国家大剧院不是剧场,而是集演出经营、剧目制作、艺术普及教育、艺术交流、殿堂经营和创意产品开发于一身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在建院之初就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
    把剧目生产当作核心竞争力,制作体系的建立就尤为重要。2009年起,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组、合唱团、管弦乐团、歌剧演员队、剧目制作部、戏剧演员队相继成立。如今,一套包含演出运营系统、剧目生产制作系统等17大系统、24个部门、124个科组的组织架构已经完备。
    舞台监督李根实的快速成长印证了大剧院剧目制作体系的发展。2009年,他到大剧院实习时,甚至不知道舞台监督具体干什么。后来,世界歌剧导演赞贝罗手把手教授,李根实从“看别人做”,慢慢成长到“和别人一起做”。现在的他完全可以“自己做”,每跟一部歌剧,他都能拿出一本三四百页的监督工作日志。“即便多年后舞台监督不再是我,别人拿着这本工作日志,也能像看说明书一样把演出排演出来。”李根实说。
    “中国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速度、质量让世界瞩目!如今,西方艺术界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东方新朋友身上。”著名导演赞贝罗对大剧院竖起了大拇指。国家大剧院——这座剧目制作的梦工厂,用十年时间,在东方的中国、北京的长安街畔,稳固屹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