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票都卖完了吗?”某票务网站的页面上,一位观众在歌剧《长征》的购票链接下留言问道。当时还是月初,距12月21日的首演还有一段时间,可接连4天的场次皆已变“灰”(无票)。其实,这已是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的第三轮演出了,依旧一票难求。 近几年,包括《长征》《金沙江畔》在内的多部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在京城掀起热潮,话剧《李尔王》《样式雷》《威尼斯商人》相继上演,舞剧《马可·波罗》、歌剧《骆驼祥子》则走出国门。十年时间,国家大剧院从西方的土壤中借鉴剧目制作经验,深深镌刻上“NCPA(国家大剧院英文缩写)制作”的烙印,结出了中国文化的累累硕果。 爆款 中国故事点燃观众热情 2017年,有两个瞬间在大剧院的史册里定格—— 7月,原创民族歌剧《金沙江畔》上演,谢幕时,三名观众激动地冲上舞台。她们与主创热烈拥抱后,把手中哈达戴在了主创的脖子上。 9月,原创话剧《样式雷》开启第四轮演出。建筑世家传人雷思起,带着儿子儿媳,“扑通”一声跪在了圆明园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现场,许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 创作一部剧,难;创作一部传得开、留得住的剧,更难。可在国家大剧院的创作“菜单”上,出一部,立一部,满满的“中国韵味”感染无数观众。展现北京人精神底蕴的《王府井》,“轻生死、重然诺”的歌剧《赵氏孤儿》,取材于《左传》典籍的京剧《天下归心》,无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纪念革命者的歌剧《方志敏》,向工农红军致敬的史诗歌剧《长征》,极具康藏风情的《金沙江畔》,则用歌剧这门世界语言传唱着动人的红色情怀。 十年间,大剧院自制剧目年平均销售率突破85%,比年演出平均售票率高出5个百分点。其中,《长征》三度热演,每轮演出都提前售空,《金沙江畔》也在首演前售罄。作家莫言大为叹服:“把主旋律题材写得这么丰满,不容易!”其实,并非“主旋律”不好看,是艺术品质拙劣的“主旋律”不好看;也不是“民族特色”“中国气派”这些词汇太过宏大,而是有的作品没有找到依托于人心的情感契合点、心灵共鸣点。 大剧院精心打磨的一个个剧目,还在国际大舞台上绽放。 2012年,京剧《赤壁》在欧洲三国掀起中国“京剧热”。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迎来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大剧院全体演员身着戏装,在世博会园区巡游。同一年,《骆驼祥子》也把黄包车“拉”到了“世界歌剧的大本营”意大利,进行多城巡演,意大利国家电视台(RAI)为此全程录制。这是他们第一次录制中国歌剧作品,这对国外歌剧作品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最高礼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