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中国电影:“声”“画”比翼齐飞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中国文化报 于帆 参加讨论

    观众经常会对一部电影的演员演技、拍摄手法展开讨论,却鲜有人注意到电影声音的艺术,小到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与煎炒烹炸的做饭声,大到烘托情绪的配乐和主题曲,这些习以为常以至于被忽略的电影声音,实际上是构成电影丰富内涵的一大重要因素。如今,随着中国电影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电影声音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电影声音从业者如何看待行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2月15日,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研讨会以“电影声音与中国电影产业”为主题,邀请行业一线从业者、专家学者就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声音品质,助推中国电影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议题进行了探讨。
    产业发展未改变电影美学本质
    中国电影声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电影《歌女红牡丹》,该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8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影声音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如今,随着多声道数字立体声、全景声等技术手段在丰富电影声音创作空间领域愈发广泛的运用,电影声音的效果也越来越逼真。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电影声音制作在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和创作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在促进中国电影听觉表达的提升上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中,电影经历了“戏剧的电影”“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如今正在走向“视听艺术”的巅峰阶段。“这得益于中国电影产业政策,得益于电影声音的技术革命和电影声音观念的进步,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所建构的强大后盾。”一位专家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电影录音师陶经表示,无论技术如何更新迭代,电影的美学本质始终不会改变。从业者不仅要为学生塑造正确的美学观念,还要为观众传递电影美学,从而提高观众的审美鉴赏能力。陶经曾参与多届金鸡奖获奖作品评审,他结合这段自身经历强调:“得到褒奖的优质影片往往是在视、听两方面同时有着优秀表现的作品。电影作为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产物,声音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凌看来,电影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它的品质直接影响了电影的艺术品格和技术质量。她建议在影片制造过程中,声音创作者要更加专注于如何从声音角度给予影片活力和影响力。
    从业者应保有初心
    解决行业难题
    随着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者意识到了当前阶段中国电影行业发展不平衡、电影工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乐文坦言,尽管当前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电影声音行业的生态环境与其却并不匹配。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产业的进入门槛降低,许多国产电影相较过往呈现品质下降的新问题,其根本原因正是制作部门没有使用规范的标准来制作影片。
    知名电影录音师何威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中国电影事业欣欣向荣,引入了众多民间资本作为投资主流,这由此也导致了电影创作门槛的降低。一些电影从业者对于电影声音的认知不足,因此无法保证作品质量。”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后期事业部总经理、知名电影录音师王丹戎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仍存在单纯追求商业价值、忽略影片艺术水准的创作乱象。他表示,技术革新导致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这是当前电影声音工作者常常面临的问题。“对于电影声音从业者来说,要保持初心,以专业水准完成电影声音创作,而不是陷入技术崇拜和工具崇拜的陷阱里。如何把电影的声音结构创作好,如何把一部电影最后的混音制作好,这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他说。
    意识到了行业难题,也要勇于解决问题。吴凌认为,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由于电影“量”的叠加,必然会带来“质”的变化,这需要从业者不断的努力。“结合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近几届学生提交的参与各大奖项评选的作品可以看出,影片创作者对于电影质量的重视是逐步提升的。从业者首先要有信心,有了这样的基础,电影的‘质’一定会越来越好。”吴凌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