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无人知道的旅途》,何均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25.00元 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主人公的价值、心理和观念都反映了中国特定时代的背景:带着时代烙印的青年男女,对世界和人生的迷茫、认知和不懈的求索,交出的有自己署名的人生答卷。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叫诗戈的大学生,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毕业后背井离乡来到大洋彼岸留学。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没有和很多人一样,学成回国或者留下来发展,而是走上了一条漂泊不羁的人生苦旅。他有一直理解并默默支持他的选择和求索的灵魂伴侣,也遇上一些关怀帮助他并与他尝试同行的旅伴。20年后,诗戈回到自己的家园,回忆过去的道路,同时得以更完整地了解一个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朋友的人生,而后者也许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作品描述一个中国男性,在20年间跨越半个地球的许多经历和情感生活中,密集地涉及诸多国家、阶层、族群和个体,涉及这些个体的历史文化和社区家族的记忆、认同,也一并讲述了她(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百态。在这本似乎是新的“双城记”(迈阿密和新加坡)的作品中,后一部分尤为精彩,展现了普通游记、移民文学以及大量社会时事评论所不能表现的真切、广阔而又细腻的社会生活场景。这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对外部世界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宏大而又具体入微的叙事。 然而这又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主人公的价值、心理和观念都反映了中国特定时代的背景:带着时代烙印和局限的青年男女,对世界和人生的迷茫、认知和不懈的求索,交出的有自己署名的人生答卷。很多过来人都可以心领神会。有读者觉得该书反映了一种雄性文化意识的复苏。它拒绝一切商业化、模式化、政治化的处理,直指真实、温情而又残酷无奈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描绘的,是中国和普通中国人所面临的真实外部环境,各个国家民族的人怎样生活和怎样看待生活,怎样看待、对待和接待中国这个概念和一个普通中国人。 除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作品也反映了其他隐含的人性主题。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自己的理解。整个文字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风雨如晦的悲凉气息。除了背井离乡的心境,也因为敏感的人,常常更能感受社会急速转型的人道代价。书里面人物众多,纷繁复杂,俊男美女,令读者眼花缭乱,却没有一个恣扬的意气风发的所谓成功者。几乎所有的个体都面临沉重而独特的命运挑战,或屈服而沉沦,或者以意志和智慧进行不屈的抗争和追求,坚持真诚、理想和追求。这样的悲剧,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可以实现物质和事业的成就,却往往难得收获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而后两者是密切相连的,也是最容易被物质饥渴的人忽略的。 读者或许可以感觉到,通过对生活和命运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海外文学开始脱去它猎奇、孤愤、自卑又自大、自伤又自赏的特征,回归文学的本性,与本土文学融合。中国与世界似乎是一个如此真切的主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二元对立是一种过于简单化模式化的处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力量,不在于神秘、封闭和自持,而是恰恰相反,在于我们的内心深藏的观念、价值、荣辱、悲情和企望都容易为最广大的人类所理解和分享,而且反过来,我们也应该理解众多民族的多元认知和价值逻辑,而不仅是少数我们羡慕的“值得了解”的人群(实际上就是后者,我们的想象也是距离真实甚远)。在中国正愈加自信地走向和拥抱世界的时候,这样的一种转变,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以平等和更加自然的方式,看待理解外部的世界,与之沟通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