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代际研究的尴尬处境以“7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现状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光明日报 刘艳 参加讨论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黄金时代”。当时培育的大批评论家今天依然供职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作协系统,仍然是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重要力量,引领着批评的风潮,甚至直接影响到年轻评论家队伍的素质。近年文学批评家尤其“80后”批评家的崛起,已经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各方力量携手,共同推动的结果。2013年,被称为“80后”批评家元年,召开“80后”批评家专题研讨会,出版“80后”批评家丛书,各方力量的积极介入和有意培育显而易见。
    在这种情况下,“70后”是由“80后”概念倒推出来的概念。“70后”作家和批评家,几乎被人为地造成了一种代际生存的尴尬,慢慢应该会形成一定的代际焦虑。且不说“70后”作家整体上的创作实绩,确实是“80后”“90后”目前所远不能比的,就是文学史也不可能绕过一代人而往下书写。可以说,“70后”没有被格外培养、助推,未经过充分的长成期,就被有意虚置,是不正常的。推新人的工作永远重要,但推新人不等于揠苗助长。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文学批评从事者、组织者的主观意图而发生改变。写作和文学,需要天赋和才华,但也都是在积累和历练当中一路前行的,文学批评其实也是如此,违背作家创作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伤害的只能是文学本身。
    这套书系序言里将“80后”称为“情感共同体”,是非常准确的。据我所知,年轻的“80后”学者,已经在从事“新世纪文学史书写中的‘80后’写作”这样的选题和研究,其中也包括“80后”批评家怎么被纳入批评史的情况……那么,“70后”的作家、学者和批评家呢?“80后”学者、评论家,格外重视对同代际作家的评论和研究,甚至急于将刚刚起步的“80后”作家写作经典化。这就会造成一个现象,想要属于“50后”“60后”序列的知名评论家来关注“70后”作家的写作,他们主观上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姑且不论,就是关注到了,他们能不能悉心和认真地对待“70后”作家的作品,恐怕也是个问题。而且,他们似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评论偏好——发现新人、推举新人和形塑新人。“80后”批评家和学者,从“情感共同体”的角度,他们要先研究自己代际的作家,然后才去研究别人——似乎有这么一个问题。很多有成就的“70后”批评家,他们在最初的时候是被裹挟到“80后”批评家的一些学术活动当中去的。
    而“70后”批评家在此前的评论和研究当中,偏于对“50后”“60后”乃至更年长的作家的研究,偏于对已经比较经典化的作家的研究,一直较为忽视对同代作家的评论和研究。同代的学者和评论家,基于相同或者相近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历史记忆和情感经验等,研究同代作家其实更加得心应手和得天独厚,理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70后”作家的作家论、作品论的研究上来。
    而且要格外重视学理性批评对于推进“70后”作家评论和研究的重要性。口水式、吹捧式文章,各式各样的酷评,对于“70后”作家的研究,作用恐怕不大,可能还有负面效应。应该充分重视学院派、学理性的批评文章,在推进“70后”作家研究当中的价值。这种学院派、学理性的评论文章如果可以越来越多,针对“70后”作家个案研究的作家论、作品论越来越多,其实就自动生成对“70后”作家、作品的一种经典化的过程——亦即遴选出优质的作品。这个工作显得越来越迫切。
    我对“70后”的作家抱以很高的期望。这是有充分事实依据的——那就是经过历练,“70后”作家的创作越发成熟,他们的写作实绩已经蔚为壮观。魏微、朱文颖、乔叶、金仁顺、李师江、徐则臣、鲁敏、盛可以、计文君、付秀莹、路内、李修文、哲贵、石一枫、东君、朱山坡,等等,已经构成“70后”小说家的主力群体。“70后”学者和评论家,应该多为“70后”作家做一些工作,这本身也是文学发展规律和当下文学批评现状向“70后”批评家提出的一个要求。
    (作者:刘艳 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