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小说选刊》“福建中篇专辑”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林东涵 参加讨论

    从叙述难度上来说,《放声歌唱》以四个人物分块独立叙述,这种扁平化的结构相对还是比较讨巧,以至于感觉人物的心理都挠到了痒点、痛处,但又痒得不过瘾,痛得不尽兴,小说整体的精神深度还是偏单薄了些。
    如果说《放声歌唱》是一首深情款款的流行乐,那么《南北货行》则是一曲豪迈纵横的长歌行。在湿冷的冬季读林那北的中篇《南北货行》,是一种享受,一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别样享受。我相信,当你合上书本,你也一定想起那个一根筋耿直到底的蠢笨陈酒月,想起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善良陈酒月,想起那个满腔热情冲云霄的热血陈酒月,他仿佛就像纸上飞起来的蜡烛,燃烧在你的心里,驱散了你冬天里所有的寒意。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新闻铺天盖地、资讯唾手可得的今天,还要阅读小说的意义所在。《玫瑰之名》的作者艾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小说,因为正是在那些虚构故事中,我们试图找到赋予生命意义的普遍法则。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南北货行》里的陈酒月,用他那16岁瘦弱而挺直的身板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
    可以说,《南北货行》是一篇有情怀、有追求的小说。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众多题材中,很多小说都热衷于写情感的娱乐化、写欲望的物质化、写社会的阴暗化,甚至是什么题材越吸引眼球,就越积极挖掘,什么题材越狗血刺激,越要使劲用力写。小说向来不缺嘲讽或挖苦的眼神,不缺放肆或阴沉的笑声,却很少见温情动人的笑容。这篇小说的主角陈酒月,是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16岁懵懂学徒,在那个死人比吃饭还简单的战争年代,他不老实本分地当他的小学徒,却要去桔州帮老板讨债,他甚至连债主的名字都没弄清,就一往无前地上路了。这种一往无前,在今天看来是那么天真与憨傻,可又是那么可贵与稀有。我相信,林那北在陈酒月身上倾注了她一直以来想表达的东西,比如美好,比如善意,比如温暖,这些东西是我们传统人情小说里,曾一直葆有如今却渐渐凋零的特质。不是只有悲剧才能吸引泪水,不是只有苦难才能引发共鸣,在很多作家专注于描摹社会现实和精神欲望的黑暗面的今天,林那北反其道而行地塑造了一个热血仁义的少年游侠,令人感动。
    在信息爆炸性的当下,小说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小说如何有别于眼球效果十足的新闻报道?如何不是简单地复述生活照搬现实?如何不让没有难度的故事取代小说的精神意义?我以为,一篇好的小说,不仅需要有外在的故事情节张力,更要有内省的剖析人性眼光,以及把这内外结合恰当表达出来的叙事技巧。陈毅达的《童话之石》就是一个很好的小说样本。小说的叙述很有画面感:主人公刘晓妮意外得知,早已失联多年的初恋在想方设法地找寻自己,面对庸俗不堪的婚姻现实,美好的青春回忆,重新燃起了她对爱情的幸福幻想。就仿佛一个常年定居在江南水乡的北方人,在黄昏时节突然遇到了一场大雪,那雪如此久违、如此迷人,令她一下子变得激动不安却又不知所措。她迷恋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悸动,却对雪融化之后的肮脏始料未及,更受打击的是,这场重逢的大雪还没过冬就已停歇。
    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步步紧逼的笔下,主人公刘晓妮的内心就仿佛年久失修的灰墙,在旧情复燃的雨水侵蚀下,一点点地剥落掉身上的漆,露出内心那摇摇欲坠的砖瓦。作者把中年人的这种家庭、婚姻以及情感上的各种针刺都挑露出来,它很普遍地存在,却又异常的扎眼。一不小心,就是鲜血淋漓,就是伤人伤己。如何在故事紧紧包围着的坚硬外壳下,发掘出丰富又复杂的人心内核,这是每个小说家都应该追求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现实欲望和生活经验的表面描摹上,而是通过看似琐碎的细节、螺旋梯似的情节,把人性、情感的极端一点点地逼露出来。《童话之石》用明暗交织的笔法,不仅写出了玉石般美好光润的童话爱情,更写出了石头般坚硬的庸俗现实和人心。米兰·昆德拉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对人心世界的描摹和刻画上。
    林筱聆的《杨柳依依》同样体现了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个小说家如果想如摄影家一样,在旅途中拍摄出与众不同的风景,那么,他的选择就肯定不会是一条庸常或就近的道路,而是要循着心灵溢出来的光线,找寻曲径通幽的路口,去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暗角,去发现那些被人忽视的隐秘。这也是林筱聆在《杨柳依依》里所极力要表现出来的。
    《杨柳依依》采用了藤牵蔓绕似的双线叙述方式,以镜面倒影的方式,通过一些相关联的细节片段和情感回忆,把主人公阮映的现实和过往进行了拼图还原。小说里恰到好处的闪回情节,就好像叙述的列车在行进过程中适时地停靠岁月站台,钩沉起那些遗落在旧时光里的角色。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对于女主人公的心理波动和情感嬗变,都描写得十分精细入微。一路跟随这些水分饱满的文字,我们会发现,作者不仅赋予了角色充沛的情感和强烈的爆发力,还赋予了让角色操控我们情感的特殊能力,让我们跟着角色一起悲欢,一起哭笑。这是优点,但有时可能也会成为缺点。或许由于小说在人物情感上的用力过度,而故事的推进力却略显不足,导致整个小说读起来有些沉闷和失重,小说的结尾也显得“作”的痕迹比较明显。
    今天的小说,已经远不能满足于叙述一个情节好看的故事了,也不能一味去迎合商业和流行的趣味,更不能只是一种商业利益上的快餐式消遣。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小说应该有小说的好样貌,有小说的大追求。这既是作为一名编辑的守望,也是身为一名读者的希冀。我们也看到一些已经冒出来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不可谓不成熟,但是每篇小说的面目却都有兄弟般“熟悉的眉眼”,原因就在于他找到了一条小说成功的捷径,并乐于去复制它。这种“写得很溜”“写得很顺”的成功,在我看来是相当值得警惕的。
    欣喜的是,我在这个“福建中篇专辑”里尤其是几位成熟作家的身上,同样感受到了这种警惕。杨少衡的“迟可东系列中篇”,从构思和写法上都力求能与他之前的官场小说有所区别;林那北《南北货行》里的陈酒月形象,不同于她上一部中篇小说集《锦衣玉食》的任何一个男女形象;相比起《三色玫瑰》,陈毅达在《童话之石》里对婚姻和情感的思考显然也更为深邃和有力。对于写作惯性的警惕,对于小说成功模式的警惕,使得作家必须对他的创作进行总结和反省,并做出一些改变和突破。但这种改变和突破是有风险的。正如杨少衡在创作谈里所说的:“我听到了两种反映,彼此截然不同。有文友认为是突破之作,也有朋友认为硬伤明显,很不成功。”对于那些写法已经较为成熟的作家来说,有争议有时反而是更大的成功,因为这意味着他在写作上的不满足,他的求新求变。我以为,这种求新求变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一个优秀小说家应该具有的抱负。略萨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说道:“用敏锐和短暂的虚构天地通过幻想的方式来代替这个经过生活体验的具体和客观的世界。但是,尽管这样的行动是幻想性质的,是通过主观、想象、非历史的方式进行的,可是最终会在现实世界,即有血有肉的人们的生活里,产生长期的精神效果。”期待福建小说家们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就像明年的春光总是更美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