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社会价值论视野下的审美本质

http://www.newdu.com 2018-01-0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庞井君 参加讨论

    “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深入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大力发挥审美艺术的力量,必将有利于推动人类精神结构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发育,有利于人类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有利于引导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到来。

 
    在全球化、高科技、互联网、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等时代浪潮交融激荡的当下,如何从社会价值论的高度重新认识和把握审美艺术的本质,有效发掘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当前需要深入讨论的重要文化命题。在中国文化语境和大众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在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的意义上谈论美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遮蔽我们对审美本质和价值进行深刻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技对审美艺术体系的冲击
    人类精神结构由科学认知体系、精神信仰体系和审美艺术体系三个板块构成。从审美艺术角度看,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与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审美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相比,审美艺术活动本质上还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审美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机制和路径,构造、推动并引导着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生成、变迁和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认知体系突飞猛进,由此衍生和物化的技术系统、工具系统、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交往系统日益主导了整个社会格局和历史走向。审美艺术体系渐渐被边缘化。科学理性认知体系的充分发育和野蛮生长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对人类精神结构所造成的变形、扭曲、破残、异化已日趋明显,令人对人类命运产生深深的担忧甚至悲观失望。
    从世界横向文化结构看,诚如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分析,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所形成的几大文明类型中,源于古希腊的欧美文明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印度文明以宗教信仰体系见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则以审美艺术体系最为兴盛。人们公认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文学的国度、审美的国度。也可以说,相对而言,欧美文明对人类科学认知体系贡献最大,印度文明对人类宗教信仰体系贡献最大,中华文明对人类审美艺术体系贡献最大。近现代以来,中国大力吸收西方科学认知体系,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面向未来,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对科学认知体系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异化影响过去没有估计到,现在仍然估计不足;另一方面,如何以人文精神引导和规约科技的肆意泛滥,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挥中华文明审美艺术体系的优势,根据时代的条件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本土文化资源矫正科技文化的不足。
    从个体生命结构看,科学认知体系关注的重心在于“生活之事”,目的在于对现实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改造。审美艺术的本体价值是指向“生前之事”,以感受的呈现和感受制作的方式让人回归到万物一体的状态。科学、信仰和审美各司其职,建构了完整无限的生命价值链条和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现代科学认知体系的蓬勃发展,使人的现实生活条件、生活资源、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物质丰裕、寿命延长、时空拓展、人口剧增,等等,不一而足。但审美艺术却出现了短板,造成人类精神体系失衡。现代科技日益瓦解了传统的审美艺术体系,新出现的审美艺术形态尽管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也难以满足人们对世界本体、人类本性和源初存在的心灵渴望和感受需要。单单靠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力量不能使人们发现本真、回归本源、触摸本体,也难以构建出绵延的价值链条和高远的意义场境。生机勃勃的生活变成了机械的物质运动、确定的逻辑演算和同质化的感官消费。这样的未来前景和生命场境大概不是人类最终需要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