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学习与探索》 马汉广 参加讨论

    从私密性上来讲,人们在微媒体中不仅可以关注公共性话题,表达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事件、问题的意见,更可以表达属于自己独特的私密体验。即使是针对那些公众关心的事件与问题,有时也会从自身体验的角度提出让人瞠目结舌的问题,而认真阅读下去或许还有一定道理。前者比如人们对自己某种不为人知的经历、或者只有私密好友知道的经历发个状态、写段文字,在朋友圈中为好友关注、形成互动、产生意味。如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考上了一所名校的硕士研究生,高兴的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话:“幸福来得太快太突然了!”这话即使在朋友圈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只有少数知道他考研成功的人才能完全理解,知道的人祝贺,不清楚的人要猜测、询问,他本人要回应各种不同内容的回帖,于是,他考研的一系列不为人知的细节就在这种互动之中被揭示了出来,这个帖子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起某种特殊的情境和意味。后者以笔者曾看到的一个微信帖子为例,有人在评价大学中文系教育问题时,讨论的重点居然是男女比例问题,标题也很奇葩:重点大学讨论中文发展:中文系男生奇缺令人担忧。这种独特的视角,恐怕只有在微媒体中才能获得认同。
    这种表达的私密性说明,微媒体形式的意味只能产生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之中;一般来说就是朋友圈,每个信息发布者都只能把自己的消息发到朋友圈里,同时也只有朋友圈中的好友才能读到这些信息。朋友圈由此构成了一种特定的语境,成为理解和制造这种私密性意味的必要条件。此处的文学性不再是某种抽象的、对所有人都能产生作用的普适性存在,而只是在某个特定圈子中的人,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之下建构而成的、有非常明确的指向的具体存在;而且它不是单向度的从信息的发布到接受的线性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者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过程。
    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还表现为即时性。即时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及时,其二是时效。所谓及时,是指微媒体形式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也就是微媒体往往能够抓住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及时地表达出个人的某种体验与感悟。如前文所说,微媒体中的信息多半都是与现实事件以及个人的某些私密体验密切相关、并以这些现实事件作为自己的潜在文本而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的。这些事件刚刚发生时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最吸引人的眼球,如果时间长了,这些事件就会逐渐被人们忽视甚至淡忘。微媒体形式正好以它的快捷、灵活的特点,抓住时机及时地反映这些事件才能收到良好的媒介效果。如果等到公众对这些事件的关注热度过去了再来反映这些事件,就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再比如近年来人教版中小学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逐渐减少,消息一经传出,网络和微媒体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一时间议论纷纷观点各异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而且当时和中小学教育毫无关系的有关鲁迅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创作的帖子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时至今日,虽然微媒体中还偶然有一些关于鲁迅的帖子,就只能引起一些鲁迅研究专家的重视了。
    与传统媒体要定时定地点地发布信息不同,微媒体形式的信息发布可以随时随地、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只要能使用手机的地方,就可以自由地参与微媒体的互动。因而在微媒体中信息传播快捷迅速,这为微媒体形式及时接近现实事件、靠近公众关注热点提供了条件,这也是微媒体形式受大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微媒体形式灵活多样,一般并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而是可以直接对现实事件加以评论、引申、抒情甚至虚构。当然,这也要求事件本身在公众中还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人们才能将微媒体形式与这些现实事件联系起来,才能形成这种文本与现实之间的特殊互文关系。否则,当这些现实事件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野,那么微媒体形式提供的信息就会让人感到无法理解,或达不到预期效果。
    所谓时效,是指微媒体形式在信息传播与分享上的时限性。即任何可以作为微媒体形式的潜在文本都只会在一定时间内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例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和天津港爆炸事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青岛天价虾事件就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样。这也就是说,围绕着某个现实事件或个人的私密体验在一定时间内会形成某种氛围,充分利用这种氛围就成为微媒体形式的特定语境,这个语境是有一定时效的,不能没完没了地加以炒作。所以任何微媒体形式都是某种特定语境中的产物,都会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被人理解,并产生特定效果。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境,这些微媒体形式的信息就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呓语,也就丧失了它的作用和意义;或者接受者有了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所以,微媒体形式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强调的是不同的参与者都能进入到这个特定的语境之中,在这个特定的语境框架中去转载、阐释、演绎、生发,从而达到建构文学意味的效果。于是,微媒体信息的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无法划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规定这个语境的时间,但一般来说在一个事件或某种个人私密体验发生后的几天时间里,是这个语境的最佳时段。
    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再次表现为事件性。即微媒体形式作为一种话语建构,是对现实事件或个人私密体验进行阐释、发酵,从而对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微媒体形式都与现实事件和个人私密体验相关,作为对其的反响而出现,有对现实事件的评价分析的,有对个人私密体验的感叹恶搞的,有对过去悲悼扼腕的,有对未来预测憧憬的等等。有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有些信息却是虚假不实的,但无论哪种信息,都是要围绕着现实事件或个人私密体验展开,把某个现实事件或某种个人体验发挥到极致,使之在读者群中产生轰动式效应。虽然每个人的读者群是指特定朋友圈中的好友,但只要信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大家纷纷转发也可以迅速传遍网络,这点已经在微媒体形式的发展中得到了确证。另一方面,微媒体形式又是一种互动式的媒体形式。这里没有确定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家都是某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介入者,只是介入的时间有早晚之别;这里也没有文本和世界之分,世界是文本的潜在文本,文本是世界的互文,在这种独特的互文性中实现对现实和文本的双向超越,使之都成为一种话语建构。
    作为事件出现的微媒体形式首先具有突发性特征。一般来说,作为微媒体形式潜在文本的事件或个人体验,都是没有先兆地偶然发生的;而其进入微媒体形式也往往没有事先铺垫,与以前的和后来的媒体信息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事件和一种全新的话语,因而它才具有轰动式效应。其次,作为事件出现的微媒体形式具有动态性特征。如前所述,微媒体形式并非只是简单地反映作为其潜在文本的现实事件或个人私密体验,而是要对之分析评价、阐释预测,总之要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这些事件或个人体验发挥到极致。有些较为重大的现实事件,先是在微媒体形式中被发酵,此后还会有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继续介入,于是从文字到图像、从网络到纸媒就形成了一场新闻事件,实现了一次话语建构。再次,作为事件的微媒体形式还有狂欢化的特征。正是这样一场话语建构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视野、见识、想象等,在往复交流互动之中建构起一个话语世界,并对现实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微媒体形式的传播和接受本身就是一场众声喧哗的狂欢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作一场娱乐事件。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9.
    [2]张汉良.文学性与比较诗学——一项知识的考掘[J].中国比较文学,2012,(1):2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