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学习与探索》 马汉广 参加讨论

    但这种思路并非无懈可击,首先,它是把文学认定为一种先验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没有对文学这个类别是否存在或者文学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依据深入追问,直接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实践当作文学的研究对象。其次,它是在先验地承认古今中外文学存在的前提下,去研究这些丰富的文学实践,力图从其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特征。实际上,在确定了文学是什么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文学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着什么样的文学;而如果我们先承认文学是存在着的,然后再去研究那些被称之为文学的东西来确定文学是什么,其得出的结果必然是颠倒因果、本末倒置的。
    雅各布森意识到笼统地谈论文学,总是会把文学之外的东西纳入进来加以研究,比如社会学的、历史学的、宗教学的、心理学的等等,还要关注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倾向等,于是提出了“文学性”概念,尝试将文学和非文学分开,使文学研究以纯粹的文学为对象。不管雅各布森的出发点是什么,但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文学研究在提问的方式、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的关注点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文学研究者从对主体的关注、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转到了文本自身上来,转到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形式的研究上来。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别是有组织地对语言施加暴力使之扭曲变形,以及什克罗夫斯基提出的语言的陌生化等观点,都是从文本语言出发得出的文学定义。
    但正像特里·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所分析的那样,无论是将想象虚构作为文学的特质,还是以语言的陌生化作为文学的特质,都不能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其原因有两点:首先,这种所谓的文学的特质,广泛地存在于其他非文学文本之中。比如想象和虚构在历史学、宗教学及科学著作中也是存在的;其次,许多文学作品恰恰没有这些所谓的文学特质。比如纪实文学也是文学作品,但这种文学作品正是反对虚构而主张真实的。
    当所有关于文学的概括都无法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相反会让人越来越感到迷惑之时,人们质疑的就不仅仅是每一种具体的文学观念,而是这种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开始质疑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认为根本就没有一种恒久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文学本质属性。没有什么属性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所有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都包容进去,有的只是在某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语境之中的某些文本因为具有某种特征而被人们认可为文学。这种历史主义的思想倾向彻底颠覆了“大写的文学”,使之变成了某个特定语境之中的一种有文学性的文本形式。当然,这个文学性也绝不局限于雅各布森及俄国形式主义者所提出的仅和语言的扭曲变形或陌生化相关的原有意义,而是强调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规定性。
    自俄国形式主义以降的西方当代文论,以及当代文学研究对“文学是什么”的认识,都实现了从“大写的文学”向文学性的转型,都赋予文学性以某种新的规定性。但其中有一点是不变的,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只有通过语言文本表现出的某种意味才可以称之为文学性。由此看来,微媒体形式中的许多文本,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下建构起的某种情境以及形成的某种意味,也成了一种有文学性的文本形式,由此将之认定为文学也未尝不可。
    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并不是文本自身的某种属性,而是一种间性存在,即这种属性是存在于文本、世界、参与者之间的。所谓的参与者,就是传统的文学研究中的作者和读者。现代媒介文化是一种大众狂欢式的文化,所有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彻底颠覆、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使之都成为在众声喧哗和交融互动中的狂欢者。
    这种说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艾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说,但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第一,在艾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中,作者、作品、读者、世界都是作为实体存在并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活动。而在现代媒体文化中,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文本,是话语建构的世界和狂欢活动的共同参与者。第二,在艾勃拉姆斯的认定中,这四种要素之间是界限分明、独立自足、不可混淆的;但在现代媒体文化中这四种要素之间却是缠绕纠结、界限不清的:首先,作者和读者之间没有了明确的区分,大家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一场大众狂欢活动。其次,文本和世界之间互为潜在文本,相互缠结、共生共识,共同完成一种话语建构。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就是在这样一种间性活动中产生。微媒体形式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它的自媒体性质。微媒体形式没有传统媒体对参与者身份的限制,不管是谁,身份地位如何,思想经历如何,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联结网络,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这里虽然也要求身份认证,但这个身份是每个人在网络上注册的ID,这个ID也完全是一个虚拟的身份。当人们登录网络之后,既可以对网络上已有的帖子加以评论转发,也可以自己原创发帖,一般来说这两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这种自媒体性质有两个特征:一是信息的自由性,二是信息的私密性。从自由性的角度来看,微媒体形式没有了对信息发布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没有各种媒体形式特殊的内容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影响,人们完全可以公平自由地对现实、对自我、对世界、对人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微媒体形式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新媒体文化的公平公正性和自由性。但正因为这种自由性,会使个别人造谣生事、混淆视听,使微媒体发布的信息容易以讹传讹、真假难辨。例如,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之后,网上出现了种种传闻,其中较为流行的三种说法:其一,这个航班被美国劫持了,因为美国一个情报人员把一份重要的情报交给了他的中国女朋友,而这个女子正好乘坐MH370回国,于是美国买通了机长劫持了这架飞机。其二,飞机还是被美国劫持了,但原因是机上有两个恐怖分子在美国偷走了新研制的一种化学武器,目标是奔向正在开“两会”的北京。美国政府已经通知了中国,中国政府本想令飞机在海南迫降,但美国不放心中国政府的处理能力,于是亲自出手将飞机劫持了。其三,飞机是被驾驶员劫持的,他们以此为本钱向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政治要求,要释放刚刚被逮捕的政治犯,而马来西亚政府不答应,结果在几个小时协商未果的情形下飞机耗尽油料坠海了。无论这些信息是真是假,但都能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并在交互沟通之中形成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由此可见,所谓公平公正性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只适用于信息发布这一个环节,而对发布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与否,以及这些信息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缺少必要的监控和管理。于是,在网络上各种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并且越是虚假的信息越耸人听闻,越能引起公众的关注。这些虚假信息的发布者当然也更注意发布的形式和讲述的艺术,因而这些信息常常会完全淹没事实的真相,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