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西北部,有一座大山,在大山的背后,有一个小县城,在小县城里,有一所学校,在学校里,有一位女教师,准确说是一个因为不符合教师资格被轰下讲台的教工,她写小说。她写的是什么呢?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文学的黄金年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而且,就我的所感所知,它再度辉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想,对于这二三百年来文学的聒噪我们也应该厌烦了吧。 然而,我们活着。加缪好像说过,知道人会死,活着就是个笑话。 可以说,王芝腾是一个无知者,虽然她有个硕士的头衔,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如果不是让一个人变得更愚蠢更乏味的话,至少不会让他/她更聪明更好玩,更遑论智慧。好在(也许坏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教育,没能泯灭她那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勇气,她大约感受到了加缪的那份不安和焦虑,在浑然不觉中她将自己置身于荒诞的旷野中,她不能她也不会回避由此而来的各种不适乃至折磨,还是和加缪一样,她选择了反抗。她用以反抗的武器,正是这已濒临消亡的文学。 感觉上,在中国,在喧嚣的大都市里,文学已经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尤其在年轻人那里。老一代的作家们,要么抱残守缺自欺欺人地靠名头靠关系混日子,要么改弦更张另辟蹊径。 我们必须承认,这不是一个以文字为主的时代,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然而,在中国的县城以至乡村,至少过去几年内,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和诗人。这得益于县城乡镇那封闭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以及互联网的四通八达,必要的孤独以及开阔的眼界,这都是一个写作者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情况,或多或少类似于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热。 我想王芝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位写作者。在我近两年有限的阅读经验里,我觉得她比较特别。 大概一年半前,第一次读王芝腾的作品。大概一年前,第一次得见其人。当时感觉,她的人和作品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但也谈不上多大的反差,就是,她人还算挺阳光的,而她的作品,谈不上多么灰暗,但一种狠叨叨的决绝感在她本人身上没有。但一想也正常,老那么狠叨叨决绝着,这日子也没法过啊,换个角度说,生活中耍得开的狠主儿也没必要写东西了。 此刻我能想到的,王芝腾的特别之处有以下几点: 1、她写的大部分东西目前无法发表,因为她涉及到了性和宗教,还有妓女和毒品。这貌似与文学性无关(即不是因为她写得太差),但骨子里似乎又触及到了文学的真谛,即一种呈现的冲动乃至狂热,尤其是对于那些被有意无意掩埋遮盖忽略了的真相的呈现和揭露。作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第一不应该自设禁区;第二,很多时候,尤其是入门阶段吧,挑战禁区、闯入禁区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越是不让说的我越要说它,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很多写作者就是由此入门并越陷越深的。本人年轻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正是文学以及艺术的魅力之一吧,文学是一个可以任性的领域。这不是搞怪和博出位的冲动,不用搞更不用博,事情“明摆着”就在那儿,它召唤着我们去把它呈现出来。 2、她有些轻视文学,这跟上面有精神上的承续,即:你让我怎么说我就非得怎么说吗?我偏不!但这可能才是对文学的正视(如果不是重视乃至过度重视的话),她感悟到了文学的某种真髓——我是可以这样搞你的,这才是你要的。说白了,还是太任性了。 3、她没有胡来。她也不会胡来。因为有更大的东西罩着她(虽然可能她并不自知)——比如死亡、爱情以及文学,这些东西。这一点让王芝腾的写作得以成立。 目前看来,王芝腾的作品水平参差不一,要么写得极为优秀直抵人心(包括那些不能发表的),要么写得半半拉拉,兴之所至,信马由缰,发觉不对,草草收场。这后者当然也正常,篇篇都好倒不正常了,我是觉得,王芝腾有时候有点小故意,非把这些不成熟乃至失败之作拿出来示人,这也算她的一个特色吗? 无疑,王芝腾的作品属于文学。至于说她是否有意无意在反文学,目前尚难定论,她骨子里似乎有这种气质,但在这个时代她很可能无的放矢。 至少,王芝腾的作品不以文学为目的,她只在人生层面上说事。我敬重那些在文学形式上孜孜以求的作家们,但在这个时代,我深深地怀疑这样的追求如果不是缘木求鱼至少意义何在?在此,我只想说,文学只是王芝腾赖以抗拒荒诞免于坠入虚无深渊而就手抄起的一件家伙什儿。这仿佛给了她一个出口一条出路,也让我们几乎对文学重拾信心,虽然这一切可能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回光返照。或许这就是文学在现今最大的意义吧,每一个渺小的个人还都能从它的余温中获取一份尊严和力量。 王芝腾的作品晓白流畅,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她通过大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堆砌,不厌其烦鞭辟入里地描述了日常生活的无意义,这恰恰凸显出“意义”的严重缺失或许就是已经彻底丧失。她既写了教师、工友、学生、村民、警察,也写了妓女、酒鬼、吸毒者、道士、神父、信徒,她写得煞有介事活灵活现,同时她又在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这一切构成了她作品的真实。 这个时代留给文学有限的虚构空间,被王芝腾不经意间却又非常风格化地把握到了。 作者的魅力也在这里,她“不懂”文学甚至轻视文学,但这反而成就了她的文学。这一切的原因在于,她孤身一人面对的这个荒诞的世界太强大了,这逼迫她手中的武器不得不杀伤力十足,任何花拳绣腿都会让她不堪一击,这也是她经常不按牌理出牌的原因所在。 王芝腾不敢以“作家”自谓,我也不想用这个如果不是贬义至少已经充满喜剧色彩的词汇来命名她。 具体到这里的两篇作品,在我看来她发挥一般,甚至瑕疵、缺陷是明摆着的,但绝非平庸之作。 她可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平庸了。 还是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只要写得好,就基本不会被埋没,就会有回应乃至知音,以至于在更多的同好者中传播,甚至博得小小的浮名。 当然,快速被淹没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吧。难道这又有什么不好吗?尤其对于王芝腾来说,文学绝非她的根本诉求(她的根本诉求又是什么呢?追问人生的意义?),文学只是她自我防卫自我疗伤不经意间达成了反抗的一种手段,她已经在文学里挥发过了,随时可以退场。但吊诡的是,如果人生有意义,竟然很有可能就在这个“手段”里,你将终生作为一个“写作者”而存在。 作为个人,我们太渺小了,作为一代人,我们太短促了。这绝非自馁之言。 或许,王芝腾能够走出“写作者”的困境,她具备了决绝的态度和清醒的意识,但在她尚未找到一件更可手的家伙什儿和文学拜拜之前,写下去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