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肩负起新时代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使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光明日报 李屹 参加讨论


    文艺是无言之教、无声之化,其独特价值就在于用审美的方式,滋润人的心灵,丰盈人的精神世界,鼓舞人们向往和追求高远的境界,朝着美好的生活努力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部分中,又首次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为标题性段落加以阐述,从而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艺、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艺、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繁荣文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刻领会和把握。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艺涵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艺以弘道”的优良传统。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花,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任何一部文艺作品,以时代精神为主要表征的灵魂是第一位的,精神立则灵魂立,精神强则灵魂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一旦离开了时代精神,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会变得苍白无力。这就决定了文艺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每一部包涵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都无异于“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并由它们构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与信仰圣域。文艺史上那些人们广为传颂的优秀作品,无不彰显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无不褒扬家国情怀、人间大爱、社会正气。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的《创业史》、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其语言、叙事、结构是朴实无华的,之所以能让人动心,就在于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气风貌、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增进了对个人、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决定文艺性质方向的最深层次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这一重要思想观点,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建设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同时也为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深刻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全面进步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文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用审美的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未来五年,我国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也将陆续到来。这既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文联将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根据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和创作周期,组织开展深入生活采风实践活动,渐次推出一批批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文艺新作,艺术地展现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广大受众在健康文艺的熏陶中感悟认同主流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积聚和传播正能量,培养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着新的风貌、新的姿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成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正大气象。
    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诚然,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的需要就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文艺的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由此想到,当年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读给不识字的农民听,来判断自己的小说是否具有感染力。延安时期的不少画家,把自己创作的作品摆到群众的炕头上,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著名画家刘文西认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艺术的高度。这些艺术佳话和来自生动的艺术实践的真知灼见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发挥立心铸魂、成风化人的作用。
    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担当现实生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实现牺牲物质的享受乃至生命。而且,人的精神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广度和深度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文化获得感和精神满足感的获得程度,往往表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标志。目前,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从文艺的角度对“美好生活需要”进行认真分析,既要看到其物质性内涵,更要看到其精神性内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艺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是否能从文艺作品中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享受、审美的熏陶,将成为人民感知并衡量生活美好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应该说,当前我国的文艺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我们的文艺创作生产中,快餐式消费、一味吸引眼球的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少;文艺创作的题材上,反映城市生活的多、反映农村面貌的少,传统题材多、现实题材少;文艺工作中,展览展示多、评论引导少。同时,服务人民、扎根生活、价值引领、网络文艺建设、文艺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也都还不够充分。文艺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就要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来,强化问题意识,通过引导创作、志愿服务、评奖评论等多种手段,推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美味的精神大餐,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更美好的台阶。
    坚持“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不断推出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古往今来,文艺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决定的。”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程中,《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等优美动人的旋律总是萦绕在人们耳边,激荡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时代强音。文艺要创造出跟随时代、讴歌时代、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阅读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探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也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经典的艺术形象。柳青如果没有在陕西皇甫村14年的体验和积淀,笔下的人物就不会那么栩栩如生。这些都说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果为了迎合市场,闭门造车、胡编乱造、照抄照搬,甚至移花接木,做假造假,创作生产出来的作品就必然是不接地气,缺少筋骨、缺少温度、缺少情怀的。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代中国的新生活画卷正在新时代中徐徐展开,不断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身逢这个伟大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自觉运用艺术的手段向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开掘,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把握和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彰显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从艺术维度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拓宽精神空间。同时,要增强自己的艺术敏感度,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小学生,从看似琐碎和平凡的柴米油盐中品味深刻和崇高,从看似眼花缭乱的社会日新月异中凝练永恒的价值,并灌注于作品之中。中国文联将建立健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组织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重大现场和基层一线,聚焦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火热实践,聚焦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真正了解生产生活实际和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以笔下流淌的良心,字句蕴含的理想,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这个伟大新时代,奏响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时代最强音,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坚持德艺双馨的艺术追求,建设人才辈出、风清气正的文艺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并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是要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不但要有优良的艺术素质,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德艺双馨不仅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家一生的必修课,也是人民大众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和期待。清代文艺家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人格是“艺格”的标杆,人格的高低决定了“艺格”的高低,“艺格”是人格在艺术中的写照、反映、表现。古今中外受人尊重的艺术家大都具有良好的艺德艺格,志存高远又淡泊名利。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应坚守艺术理想,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尤其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生前说过一句非常质朴、深刻、令人动容的话:“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诚哉斯言!文艺工作者要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新的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善于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用心用情去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到广大人民中间去发现美、刻画美、赞颂美。同时,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文艺生态,深入实施文艺评论工程,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格修为,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文艺界是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充沛的地方,济济多士,英才辈出。各级文联组织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履行团结引导、组织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重要职能,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改革,工作向基层倾斜,服务向最广大文艺工作者拓展,强化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继续推进行风建设和行业规范建设,建立文艺领域治理联动机制,广泛开展文艺人才培训,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成为文艺工作者事业上的好伙伴、生活中的真朋友,切实增强组织活力、组织向心力、组织吸引力和行业影响力,使文联组织的联系范围和服务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对网络文艺和新文艺群体影响力显著扩大,行业建设主导作用显著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突出,把文联组织真正建设成为覆盖面大、凝聚力强、温馨和谐的文艺工作者之家,把文艺战线的力量发动起来,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作能量激发出来,推动文艺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