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至14日,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造新时代的新史诗”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在海南琼海举行。我们将陆续刊登论坛发言,以飨读者。 ——编 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引领、精神支柱、道德教养、知识哺育,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 重振文学的崇高品格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时光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无数的艰难困苦,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历经沧桑孕育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而使我们的民族能够不断克服阻碍历史前进的陈旧痼疾与颓败陋习,生生不息。 但是,毋庸讳言,在今日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创造着诸多世界奇迹的同时,精神领域里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正在悄然泛滥。浮躁虚华、附庸跟风、沽名钓誉、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令质疑民族历史、否定民族英雄的风潮成为时髦;在崇尚“娱乐至死”的口号下,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的恶俗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戏说历史、抹黑英雄的现象频现于各种媒体,颠覆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秀价值取向。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给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带来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地指出,这就是企图让我们这个民族“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图谱,民族英雄是这个图谱中的精神坐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平庸的民族,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价值观的民族。现实生活的严酷已经证明,道德沦丧往往是从歪曲本民族历史和贬低丑化英雄开始的。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个并不精深的道理:要想打败一支军队,首先要摧垮这支军队的精神和意志;要想搞垮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要割断这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传承,使这个国家和民族彻底丧失信念的依托,从精神上釜底抽薪是涣散乃至颠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 19世纪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品格的高下。” 精神品格的高下,将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我们有必要重振文学的崇高品格。 崇高是什么? 中国古人认为,崇高就是“志于道,据于德”的个人操守;就是“法古今完人,养浩然正气”的价值取向;就是“崇高之位,忧重责深”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的博大胸怀。 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崇高,是“做大事,不要做大官”;鲁迅先生认为,具有崇高品格的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而毛泽东将崇高品格的标准定义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重振文学的崇高品格,就是用文学的方式探索有崇高特性的为人之道和行为特征,以及探索塑造崇高品格的文化渊源与实现途径,从而弘扬崇高的美感与魅力。古希腊名著《论崇高》中认为,文学的崇高品格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动人的激情,辞格的使用、高雅的措辞和有尊严的结构。中国的古人们认为,崇高的特点是简单淳朴,是真纯的情感,是诚实的劳动,是无私的奉献。就文学的基本原理而言,文学的崇高品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时所呈现出来的美感,崇高品格之美是人性的冲突之美,这是文学意义上冲突的本质,也是文学魅力的根本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