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方法论选择(4)

http://www.newdu.com 2017-12-16 《民族文学研究》 龚举善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1] 刘大先:《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立场和理论命题的生产》,《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 李丛中:《方向的转移与角度的变换——对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的一管之见》,《山茶》1988年第4期。
    [3] 陈祖君:《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转型》,《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 席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述”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5] 罗庆春:《转型中的构型——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当代转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6] 王炜烨:《少数民族文学走向自身与面向市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7]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上、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8]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9] 施旭、陈珏:《文化话语研究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新视野》,《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0] 李丛中:《方向的转移与角度的变换——对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的一管之见》,《山茶》1988年第4期。
    [11] 罗庆春、刘兴禄:《“文化混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构成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2] 向云驹:《创作主体的个性与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6期。
    [13] 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14] 黄伟林:《潜入民族文化深水区,探究文学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15] 尹虎彬:《从文化的归属到文化的超越——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主题意向辨析》,《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6期。
    [16] 丁子人:《鲁迅文学传统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2期。
    [17] 张直心:《论鲁迅对少数民族文学潜在基质的唤醒》,《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6期。
    [18] 林瑞艳:《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评析》,《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19] 马龙潜、吉新宏:《从他者阐释走向主体阐释——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学关系发展进程思考》,《东方丛刊》2002年第4期。
    [20] 扎拉嘎:《文学的民族性与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21] 刘大先:《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22] 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23] 张直心:《少数民族文本的文学人类学诠释》,《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4] 王敏:《论少数民族文学人类学批评的特点和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5] 傅钱余:《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方法探赜——以“仪式”为研究基点》,《太原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6] 叶舒宪:《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人类学的表现危机》,《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7] 巴莫曲布嫫、朝戈金:《民族志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
    [28]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9] 罗宗宇:《观念与方法: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理性阐释二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0] 李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31] 巴·苏和:《论蒙古族文学中的外来文学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32] 徐其超:《从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3] 李晓峰:《多民族母语文学跨语际传播的困境与新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4]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小说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5] 段峰:《民族志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6] 王治国:《民族志视野中的<格萨尔>史诗英译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7] 仲林:《民族志视野中的叙事表演与口头传统》,《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3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3-384页。
    [39] 杨建军、陈芬:《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40] 李长中主编《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1] 纳张元:《从斗争哲学到生物权利——九十年来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观念变迁》,《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2012年总第5辑。
    [42] 马明奎:《少数民族文学生态文本叙事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43] 王静:《人与自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创作概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4] 宋占海、周兰兰:《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45] 叶多多:《时代呼唤生态的民族文学》,《中国艺术报》2013年12月13日。
    [46] 王芳:《论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蒙昧和觉醒》,《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47] 黄晓娟:《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发展概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8] 田泥:《可能性的寻找:在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女性小说的叙事追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9] 刘万庆、莫福山、吴雅芝:《我国少数民族女作者及其创作简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50] 刘大先:《边缘的崛起——族裔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口头诗学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意义》,《民族文学》2006年第4期。
    [51]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52] 肖丽华:《性别、民族与权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国/族”论》,《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53] 马学良:《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满族研究》1988年第1期。
    [54] 覃代伦:《论民族文学研究视角的变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
    [55] 刘亚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56] 白崇人、刘俊田、禹克坤:《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互相影响与交流》,《民族文学》1981年第1期。
    [57] 尹晓琳:《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语言学价值》,《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8] 张永刚:《从语言方式看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追求》,《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1期。
    [59] 宋占海、龚道臻:《结构主义叙事学与民族文学批评研究——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点》,《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60] 姑丽娜尔·吾甫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回顾与瞻望》,《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
    [61] 张思齐:《论<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的学术品格》,《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62] 汤晓青:《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3] 庹修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国民族》1995年第9期。
    [64] 张直心:《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6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问题、理论与方法》,《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66] 朱斌、张瑜:《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67] 李翠芳:《多元文化格局中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6期。
    [68] 转引自王德领《重读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纪文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69] 覃代伦:《论民族文学研究视角的变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
    [70] 刘亚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71] 李长中:《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2] 罗宗宇:《观念与方法: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学理性阐释二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3] 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74] 李庆福:《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兼评<文学地理学会通>》,《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第2辑。
    [75] 邓经武:《民族文化、地域人生与世界时潮的交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6] 吴重阳:《为台湾文学注入新血——台湾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简谈》,《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77] 周翔:《文化认同·代际转换·文学生态——现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动态发展历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78] 王平凡:《新时期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6期。
    [79] 覃光广、冯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现代系统论方法引入民族文学研究的断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80] 李丛中:《方向的转移与角度的变换——对当代民族文学研究的一管之见》,《山茶》1988年第4期。
    [81] 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原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