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至今,《江格尔》的记录方式,实现了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影像文本的变化。这一方面是与技术革命相适应的,但更主要的是人们在理论认识上的变化。”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斯钦巴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史诗与艺术”系列活动上如是说。 斯钦巴图所说的“理论认识上的变化”指的是,过去,人们没有将书面文学与口头文学区分开来,把史诗作为文学作品来对待,因此注重书面记录。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江格尔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故事,还在于音乐、表演过程中江格尔齐(专门说唱江格尔故事的民间艺人)的身体语言、与观众的互动等等,因此记录方式逐步过渡到影像方式。 来自新疆的江格尔史诗传承人在论坛现场集体弹唱《江格尔赞》。王珍摄 当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三大史诗电影工程——江格尔动漫”团队联合举办的“史诗与艺术”系列活动,包括《江格尔》国际论坛、论坛颁奖仪式、投融资交流会等内容。来自中、俄、日、韩、蒙等国家的影视制片人、导演、音乐人及史诗学者、江格尔齐传承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江格尔》讲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只雄狮和6000名勇士战胜妖魔鬼怪,建立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和严寒,甚至没有死亡的理想之国——宝木巴。 作为一部跨境史诗,江格尔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的蒙古族聚居区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今年7月28日至9月7日,由蒙古国江格尔研究会会长、蒙古国NBC电视台台长米格麦克苏伦任领队,中蒙俄专家学者一行10人组成的课题组,在江格尔广泛流传的几个国家——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进行了田野调查工作。 在当日的论坛上,米格麦克苏伦认为,江格尔动画是江格尔史诗传播史上的首次突破。他建议,多用高科技的方式传播江格尔史诗文化,将学者研究的成果科学地融入江格尔的影视化艺术创作之中,让江格尔这部古老的史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 “江格尔史诗和荷马史诗、印度史诗、希腊神话故事一样,有巨人、神驹、仙女、巫师、独眼巨人,还有15个头、25个头、95个头的恶魔。我们从小听着江格尔史诗长大,江格尔是我们的偶像,江格尔的好朋友洪古尔是我们心目的‘奥特曼’。”中国三大史诗电影工程——英雄江格尔”总导演、“江格尔动漫”创始人大海感慨地说。 然而,大海也发现,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瑰宝,史诗江格尔知晓度并不高。“库尔勒香梨远近闻名,但库尔勒有江格尔史诗,离库尔勒很近的吐鲁番人并不知晓;很多人都知道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但天山脚下流传着一部江格尔史诗,很多人并不知晓——这是我们的悲哀。”大海说。 大海认为,在新时代,采用新思维、新途径、新的传播方式来传承江格尔势在必行,以图书、动漫、电影、舞台剧等形式传播江格尔,是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为实现江格尔史诗的影视化,北京市民族文化中心依托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平台,做了很多推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6年4月22日,由大海导演的大型三维史诗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正式亮相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随后,由大海团队执导的《英雄江格尔之魔王大战》院线大电影,也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立项通过,目前已完成剧本、人物造型、场景设计工作,进入中后期动画制作阶段。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迈向电影银幕的破冰之旅,也是三大史诗迈向影像时代的第一步。 截至今年12月,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已在俄罗斯全俄国立电视台一套、蒙古国院线、非洲54个国家以俄语、英语、非洲本土语言播出;在国内26家地方电视台及网络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种端口播出,获得了国内外多项动画电影奖。 论坛现场,不少影视投资人对《英雄江格尔之魔王大战》动画电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某影视投资人吉·青珂莫表示,当前,架空、玄幻题材影视剧盛行,但生搬硬造的架空剧本,远不如史诗电影来得震撼。 “史诗具有‘亦真亦不真’的特点。它的‘真’在于,它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形成的,体现了该民族某一时期的真实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它又可以‘不真’,不受制于历史背景或者具体的历史史实,可以天马行空,满足人们对玄幻、架空等想象世界的需求。” 吉·青珂莫说。 在本次论坛上,大海也对社会各界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江格尔史诗里有数不清的阿凡提式的幽默,有永不熄灭的阿拉丁神灯,也有永不坠落的飞毯。欢迎大家开着宝马,带着妹妹还有嫁妆,来到江格尔史诗的世界。我们陪嫁的将是金山、银山、青山和绿水,还有讲不完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献给你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