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飞翔的阳光》:阳光般的意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国作家网 吴光辉 参加讨论


    大千世界,瞬息万变。散文作为最直接的一种文学品类,应更有力地介入当下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把自己置于无法逃避的境地。散文发展的节拍,应该成为社会思潮律动节奏的主要组成部分。散文大行其道,不少人用散文这种文体来养生,散文作家应有意识地剔除人生杂念,把平常心天天挂在脑门上,用散文讲述着人生。在众多优秀的散文作家中,朱群英就是其中的一位。与群英老弟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具有北方壮汉的粗犷、本分和率真。但许多不认识他的读者,读了他的散文之后,全都以为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江南书生。其实,他的为人和他的散文一样,他内心深处江南情结和北方气质的多重融合,恰好体现了他身处中国南北交融之地的苏北人的性格特征,也恰恰就是他的散文意境营造的一个重要特点。
    记得2009年的冬天,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上,我和他相识了。那年冬天下了很大的一场雪,积雪足足有两尺深。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便是在漫天大雪的西柏坡,只见他风风火火地从大雪地里奔进了接待处,自报家门说是江苏徐州的朱群英。因为都是江苏人,也就自然熟悉起来。我本以为他的散文肯定也会是大江东去式的豪放,结果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方才得知不能以貌取文。我读他的第一篇散文便是他的获奖作品《十月,金色的向往》。这是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抒情散文,写他对祖国的一种浓烈情感:“孩提时代,爷爷给我讲故事:夸父为追逐太阳而死。古老的传说有点老套,可追逐太阳、死而无憾的精神,却注入了我们的血脉,执著地搏动。当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在莱茵河畔托起一轮崭新的太阳,有多少现代夸父屡仆屡起,追逐那遥远而辉煌的太阳。我爱读太阳,在《离骚》的沉郁行间,在《满江红》的激昂词里,在《正气歌》的慷慨语中,在林则徐雕像前,在圆明园的废墟堆上……然而真正属于我们的,是十月的太阳,照亮尘封的历史。”我觉得他的散文很有激情,也很有才情。从此,我便一直关注着他的散文创作。特别是近几年,他经常给我们报纸投稿,并且成为本报的一位骨干作者,因此能更多地读到他的作品。总体看,作者具有较为厚实的文学功底,不仅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叙事说理常能层层深入,曲径通幽,而且博闻强识,知识面广,下笔多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诸多篇什感情真挚,构思轻巧,涉笔成趣,用词清雅纯丽。他细心体味人情百态,撷取与人交往中的点点温暖,提炼出的文字,皆在生命中熬炼有年,故每有理性的闪亮,都给人灵魂一击乃至一激。
    他用深沉的歌喉,歌唱他难以忘怀的、贫穷的、温暖的、丰沛的故乡。他的写作,一直没有离开故乡,以故乡为原点,用他的脚步丈量中国农民的命运。他不会粉饰生活,不会虚妄地揣度生活,每一行文字都是他真情的流淌。是的,是流淌,涓涓地、清晰地流淌。一切生活的脉络,在他的笔下从容、自然地流淌。他把故乡顶在头上,揣在怀中,供奉在自己心里。他的散文悄无声息地传递着生活的温情,洗濯着读者的灵魂。他的眼光是独特细腻的,他的感觉是丰沛多情的,他的手法是质朴老到的,几乎像从地里采收庄稼一样,信手拈来便是一篇篇好文章。玉米、红薯、柳树、水井都是他表达的对象,这些是故乡的文化符号,也是他回味故乡、传达故乡情事的梦境。故乡是一条宁静的河流,潺湲不息。流淌是活力,乡韵、乡情则是生活的诗意。细细品读朱群英的散文,仿佛漫步在乡村田野的小路上,清风徐来,泥土芬芳,沸扬、躁动的心,霎时安静了下来。是带着作者体温、心跳和血脉贲张和灵智机敏的叙事。可喜的是,在这本散文集的诸多文本中,你不仅可以随处感受到文字的瓷实与鲜活,更为可贵的是你可以从这些有着自然血肉的文字中读到作者对他的叙事对象本质属性的洞见。
    他的散文有很好的艺术感觉,丰富的情感,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有睿智的思想,有广博的知识,有深刻的生命体验,有忧世伤时的情怀。这里面有作者人生的履痕,有对生活的思考,有对亲情的展现,有对乡情的怀恋。作者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用清纯的文笔,叙说着心中的爱憎,没有哗众取宠,没有虚张声势,自然的率真朴实地表达心中集存的情愫,有一种平淡质朴的美。他不停留在事物表面上,而是能够向事物和人性的深处挖掘,向男女情感的细微处开垦,读者能感受到敏锐、火热而闪亮的目光,时时烫你一下,会让你有所惊喜。例如《乡野看鸟》、《风筝》、《江边的麦子》、《栖居人心的红薯》、《红红火火闹村戏》等等。面对人类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他以一位作家的社会良知和思想锋芒,对自然生态视野和精神生态视野中的种种社会问题和心灵问题,进行了严厉审视、凌厉拷问、深度揭示和深刻反思。这些在他的《河边有俩树墩》、《蒲公英的梦想》等篇章里,都有所表现、诉说乃至殷殷期盼!《乡野看鸟》就是写作者自身对鸟这种独一的散文意象的描述。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童年记忆中的鸟,然后写当下乡野之鸟,最后写城市之鸟,结尾处作者点明通过写鸟来写自然生态的平衡。在《风筝》《江边的麦子》《河边有俩树墩》里,也是集中笔墨,只写风筝、麦子、树墩,也都在最后“画龙点睛”地升华主题。这种叙事方式也就使他在《风筝》结尾时写道:“再执着的未来,也会有以往;再优美的旋律,也会有情殇;再期盼的目光,也会有迷惘;再纯净的文字,也会有悲伤;再动人的风花雪月,也等不到地久天长。不要抓住回忆不放,断了线的风筝,只能让它飞,放过它,更是放过自己。要自信甚至是自恋一点,时刻提醒自己我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文章不长,却意象闪烁,波纹光亮,似小鸟在霞辉中自由飞翔。想一想,如果没有对于人生深刻、独到而又细腻的感悟,抑或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涵养,以及本人在古体诗词创作上的灼灼才华,是不可能写出那么多“警句”来的。而这些警句,不仅使篇幅很短的文章之“疆域”得以扩展,而且使原本平实的叙述在一瞬间得以升华,从而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作者通过他强大坚韧的叙事耐心和他那唯美与惆怅的极具表现力的文字,给以最真诚也是最真实的人文关切。对于乡土题材,他总是那样得心应手,栩栩如生,自然成章。一棵野草,一堆粪土,一张木犁,一把稻禾,一帘雨水,一缕炊烟,一泓溪流,一脉青山,一只山鸟等,都在文章里活起来、舞起来、亮起来。那一幅幅田园生活画卷,那一场场“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田园意境,无不洋溢着泥土味、五谷味、汗水味,无不展示出家乡的风景美、风俗美、风情美。读后会自然牵动读者内心的情感和阅读的快感,会自然勾起读者对往事的回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朱群英的散文近几年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是表现在他的《能不忆江南》、《畅想金山岭》、《梦里瘦西湖》、《飘香的大运河》等等。我认为在他的这批作品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散文的文学属性。散文之所以称之为散文,就是要在形上实行全方位的开放,让散文处于无休止的创新状态,使散文能够无限自由地表达,形式也无限自由地扩散,从而形成散文姓“散”的意境营造特征,这也正是散文的一种建构特征。朱群英肯定在他的散文创作历程中,真切地悟出了这一点。因而,他的散文通过多重表达来使作品更加体现散文的天性,探索散文意境营造的多种可能,这也使他的散文不断走向成熟。只有心灵美好的人,才能从斑驳复杂的生活中发现美。而能从中提炼精美的情节、美妙的细节,并用美好的文笔表现出来,则需要作家具备聪慧的眼光和掌握过硬的技巧本领。
    “江南水乡的脚,爱读断简的石板路,读一节节的水乡春秋,轻轻盈盈地读,在老水牛的瞳孔里,在独木舟的歌吟里,读出一颗颗酸梅花子来,读出一个个失眠夜来。”这是他获得全国冰心散文奖的作品《能不忆江南》的开头。他用细腻如丝的语言写一个苏北壮汉的江南情愫,如诗如画。在这篇作品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单一意象,而是对石径、湖水、芳草、渔船等一系列具有江南风物特征的群体意象的多重叙述,从而营造出具有散文特性的诗意江南。作者在散文结尾处还是忍不住又发出一声感慨:“呵,江南水乡,这孕育热烈神话的东方威尼斯,硕大的翡翠镶着天边的云彩,湛蓝的天空折射澄明,定格成永恒的风景,成为多少游客洗涤尘世风尘和心灵的栖息之地!” 以唯美、轻灵的文字展现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以诚挚、深情的笔触描述亲情、人文、美景、情思,或令人赏心悦目,或令人掩卷深思,或使人感同身受,或使人不禁莞尔,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大足石刻遐思》、《刘公岛情结》、《飘香的大运河》等篇章里,也是多视角、多意象地进行表述,从而使他的作品具备了对生活艺术反映的厚度和浓度。因为在我进入或者说是作者的文本把我带入作者呈现给我的那个世界之时,那鲜活于我眼前的是作者的描述,令我心动的是作者对他陈述的事物的去蔽过程,给我以震撼的是作者对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事物内部本质属性的揭示。也就是在这时,你才会觉出好的文章决不会是作者自娱自乐无关轻重的玩意儿,那应该是作者的灵智出没于存在物内部在晦暗中寻找澄明的探险。
    丰富多彩的多重表达,使作品更加表现出散文的文体本质,这是朱群英散文的意境营造的重要特点,也是他散文创作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惟其如此,他的作品才被广大读者喜爱。希望朱群英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在散文意境营造中,能够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提炼,能够更加注重社会担当的表达,从而使他的散文创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集中读他的散文和随笔,我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升华的过程。沉浸在一片灿如朝霞的美中,感受到暖暖入心的善意,也体味到了那袒露无遮的真诚和率真。这本散文集的珍贵之处在于,写人、记事、谈古、说今都是有感而发,由衷而发,其中体现着强烈的学者本色,洋溢着强烈的学者情怀。这使他的散文拥有了自己的品质,即可贵的文化底蕴和不屈的书生锐气,同时也流露出某种书生话语的青涩。我以为,这就是朱群英散文的特色。该散文集文字乡土味之浓郁、语言之优美,布局谋篇之匠心独巧妙,韵味独具之文风宜人,隽永细腻,美好精致,如诗一般低吟浅唱,又如哲人一般引人深思,初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的心中渗透。意境深邃,取材独特,有日常生活细节的发现,有对乡土物事的爱恋,有行走四方的抒怀,有惟妙惟肖的人物素描。更重要的是每一篇文章里均透露出作者对人、对物、对事、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透出一股浓浓的社会悲悯情怀和浓郁的文化情愫,以及睿智的哲理发现。庸常的生活需要诗性,需要我们内心有所敬畏、有所依傍,而匆促的时光里,更需要我们颔首驻足,在《飞翔的阳光》中感受生命的完满与蕴藉。常说文如其人,阅读朱群英的作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阳光。那一篇篇文章中字里行间让我感受到他眼中一定洒满了阳光,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更多的光明与幸福,他的心中也一定充溢阳光,承载着对自然与生命朴素、浓烈的感恩和热爱……阳光照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