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 戴着宽边平顶帽,抱着一把吉他,叼着菲律宾雪茄,走路飘忽如风。他不时进出于酒吧、教堂、医院、学校与监狱,用他的双眼、耳朵甚至鼻子,如同一条敏捷的猎犬,去观察、打探与嗅闻这个世界发生的种种新闻与故事,一切足可以成为小说题材的东西。这是毛姆(1874—1965年)英国当代最有名的多产作家,著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面纱》等,流传后世,脍炙人口。 毛姆1874年出生在法国巴黎。父亲是英裔律师、英国驻法使馆的外交官。他还有三个哥哥,都生活在法国。毛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法国度过的,在那里读完中学。母亲是毛姆心目中的“世界中心”,不料在他8岁的时候离开人世。他把母亲的遗照与一缕头发收在床头柜里,作为永远的怀念。两年后他的父亲也去世了,身为孤儿的毛姆,含泪望世界。 毛姆后来被伯父凯里牧师收养,回到英国。伯母照料他的生活,伯父性格冷淡,平时交流较少。后来毛姆回忆说,父母死得早,从小得到的爱不完整,这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对爱的感受迟钝而惊惧,若有人向他表达爱意,他会心慌意乱。这时他得了口吃的毛病,说话结巴,辞不达意。先天不足使他深感自卑,怕出门,怕见陌生人。好在伯父有一个书房,毛姆躲在里面阅读,好像鱼儿游进水里。 毛姆自幼发育不全,身材不高,他说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1米7)和身高六英尺二英寸(1米88)的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呀!”显然对于自身的缺陷敏感而且不满。后来他写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主人公为跛足,以此折射自己的“二等残废”。 人一生精神的成长,总与他早年生活状况有关。英国文学史上好几位著名作家都有过痛苦的童年。如狄更斯的父亲是一个小职员,因欠债进了监狱,为了节省房租,母亲带着全家,一起住进了监狱。小狄更斯白天外出做童工,晚上回监狱睡觉。父亲出狱后,狄更斯一度进学校学习,母亲却要他再去做工。他后来回忆:我不能忘记,母亲当年急着把我重新送回那个地方去。这使狄更斯在心理上成为“孤儿”。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与《大卫·科波菲尔》等书都有“孤儿”的幻影。 又例如《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三岁时母亲去世,自幼产生莫名的孤儿情结,她书中的主角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孤儿。不可否认艾米莉通过对希斯克利夫的描述,倾倒自己幼年丧母的孤寂心情。由此可以想到,毛姆的孤儿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将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 毛姆渐渐长大成人,伯父为他设计未来的生活,要他去牛津学习神学,将来成为一个神父,而毛姆则有自己的打算,希望渡海前往欧陆求学,为此还和伯父闹了一点小别扭。最终伯父还是让毛进了德国海德堡大学。 1892年至于次年,毛姆在海德堡大学经历一年的学习生活。在这里他受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影响,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新戏剧潮流,也推动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剧作家。 从德国回国后,毛姆入学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获外科医师执照,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毛姆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好医生,他对文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1897年,23岁的毛姆根据他做医生的经历,完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 这是一个贫民窟少女与有妇之夫私通的故事。书印得不多,读此书的人,有的喜欢,有的质疑。是道德教训吗?然而寓意含混、逻辑不通,是优雅“文学”吗,然而行文粗糙、脏话连篇。 面对不算成功的尝试,毛姆没有沉没于烦恼,而把写作方向转向戏剧,换个手气,寻觅成功之道,再说写剧本容易赚钱,市场价值颇高。 毛姆夜以继日地埋首码字,很快捷报频传。伦敦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杰克·斯特劳》、《杜特个太太》和《探险家》。尤其是那部曾被十八个剧院拒绝过的《弗雷德里克夫人》,当被第十九个剧院接手上演,竟然一炮而红,毛姆被戴上“英格兰剧作家”的桂冠,名声之大,堪与萧伯纳比肩。 毛姆不满足自己剧作家的身份,依然要向小说家的“高地”突进。1915年毛姆发表含有自传意味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不料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与追捧。此书出版对于毛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此以著名小说家的身份活跃于欧洲文坛。这一年他41岁,人未老,青山好,春风得意马儿跑。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逼到跟前,毛姆前往法国参加战斗,因是医学院毕业,被分配作为军医前往战场抢救伤员,后来又到英国情报部门工作,活动在日内瓦一带,打探敌人的军事动向。他还去过俄国,混迹于俄国的上层首脑圈,与克伦斯基有过接触。毛姆把这一段经历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年)中。 如果把毛姆作过细的分类,可以把他归入旅行作家的一类。英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德亚德·吉卜林一次遇见毛姆,对他说:你何不去远东,那里的大洋与海岛值得一看,我也想去,但你去更有意义。”也许是这句话打动了毛姆,他眼睛一亮,想起越是远方神奇的地方,越是隐含光怪陆离的故事。 1916年,毛姆来到南半球,这里有英国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南十字星座神秘的幽辉和南太平洋浩渺的波涛美得令人感动,岛国的绮丽景色与异域风土,则可以激发奇思异想,开启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1919年以后,以南半球风土人情为天然背景的《月亮和六便士》等一系列作品诞生于世。 是的,毛姆总把世界各地风光写入小说。这些地方,有的陌生,从未去过,有的到过,而且居住过。他一生许多时间在旅途,要写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要将这些故事安排在一个个精彩之处。 “我总喜欢亲自去看一看我小说中事件发生的地方”,毛姆说。有些地方虽已写进小说,但没有去过,只因喜欢。他让小说中的人物在那里行走、生活与感受,仿佛自己的心魂已飞到那里。小说出版后,他会千方百计去一次这个地方,让梦境变成现实,也为验证小说中对这个地方的模拟和想象,离现实多远多近。“真的很有趣”,说到这里,毛姆的小眼晴会骨碌碌转动,望着远方。 他去过拉丁美洲,又去过印度,而给他最深印象的是漫长的远东之旅。他踏上中国的土地,立刻情不自禁地对她的神奇与美丽产生景仰之心。 毛姆有中国情结,1915年发表的《人性的枷锁》中,就有一个“宋先生”,是一个好人,脸上堆笑,说话很快,正在大学里研究西方社会。1919年是毛姆的“中国年”,游览四个月,神州留迹,此后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纷纷出世。他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又发表长篇小说《面纱》(1925)。 1928年以后,毛姆定居里维埃拉,一个紧靠着地中海、风景秀丽的地方。他在这里居住了12年。直到1940年德国军队开过来,才匆匆离开。此后毛姆去了美国,先后住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长达六年时间。 1944年毛姆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小说主角是一个大战中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位爱尔兰好友,性格开朗、充满阳光,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救援拉里而中弹牺牲。这部小说与毛姆的另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存在着重要的内在沟通,即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刚过十八岁生日的拉里,眼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倒在血泊中,瞬间死亡,由此追问人生是什么,如果生命美丽而伟大,那么为什么会有死亡,稍纵即逝? 1946年,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设立毛姆奖,支持与帮助优秀的年轻作家的成长。1948年毛姆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发表,乃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此后的日子,他热衷于写作回忆录与随笔,《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观点》(1958)、《回顾》(1962)等纷纷出世,这一时期又对自己的旧作作回顾与整理。 因在文学创作中取得的突出贡献,毛姆一生中获得许多荣誉。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皇家文学会接纳他为会员。在丘吉尔的建议下,伊丽莎白二世又授予毛姆荣誉勋爵头衔。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设宴庆贺毛姆的八十寿辰,这对晚年毛姆是一帖重要的安慰剂,因为在英国文学史上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享受如此殊荣。1961年,他曾经入学一年的德国海德堡大学,赠予他名誉校董的称号。 特德·摩根是第一个为毛姆作传的人,他总结毛姆的一生:“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毛姆活到91岁,晚年的他心地宽容,尤其对年轻人多了一份理解。他说,当他看到有人满口胡言时,有人武断教条、偏执狭隘时,他不生气了。生气做什么?指出他的愚昧无知做什么?你难道忘了,你和他一般年纪的时候也是这般愚蠢、武断、傲慢、狂妄?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去世,安葬于坎特伯雷皇家公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