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评徐訏:把海派的现代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1、张爱玲、徐訏的出现,应当认为是中国海派文学的大事件,他们使海派的品位提高到几使人无法漠视的程度。海派在这时完成了两种重大的转移,一是由旧文学彻底移位至新文学,一是由成批生产大众读物升华到创造雅俗共赏的、中西结合的新型通俗作品。
    2、徐訏在海派作家中是第二个浙江慈溪人,另一个是穆时英,这个地方好像专出“鬼才”。他创作的重要格调:浪漫虚构,表现爱与人性的主题。
    中国的浪漫主义重视情感对现实的“重构”作用,而“重构”的虚幻性、荒诞感和对人生本体发生的诘问,好像很容易通向西方的现代主义。所以在中国,很多人从浪漫主义出发去接受现代派,现代主义也往往附着在浪漫派的灵魂上。
    超现实的想象当然符合市民兴趣,但寄托太多的哲理思考又难于取得完整的大众性。有人甚至荒唐地称其为“黄色小说家”,这可能指的是小说的三角、多角结构。但徐訏与上一代的张资平差别太明显,他不过是取了一种多个女性热恋一位男士这环绕式结构而已(徐訏的自恋情结)在他的心目中,“小说是书斋的雅静与马路的繁闹融合的艺术”。他做到了。
    无名氏其浪漫情味更足,更夸张,同样讲究哲理意蕴,但通俗性与纯文学性却是两两分开的。“他立意用一种新的媚俗手法来夺取广大的读者,向一些自命为拥有广大读者的成名文艺家挑战。”这种写作目的倒是有点海派味道的。无名氏一心想从事的是现代派文学,所以后来有连续性的《无名氏初稿》前三卷的写作。可以排除在海派小说之外。我只能说,无名氏是对30年代新感觉派的一个延续,是对叶灵凤同时进行通俗小说与先锋小说操作的继承。
    3、如果海派发展到张爱玲、徐訏的时代,本来已经在做两相结合(鸳蝴派为代表的俗文学和新感觉派为代表的雅文学)的工作了,那么,无名氏当然是个小小的例外。
    4、张爱玲、徐訏是偏“雅”的;新市民体是偏“俗”的。前者脱离了鸳蝴,而把新感觉派从云端拉下,引向中国古老的庭院;
    5、徐訏50年代香港时期的小说,特别是与《风萧萧》齐名的《江湖行》不在本书论述范围内。所以《风》可说是他集大成的作品。雅与俗共赏,高可达追寻人生奥秘的境界,低可致市井纵谈艳闻奇事的趣味。徐訏能把品位较高的文学传向大众,这与张爱玲是一致的。
    6、海派的主要类型是洋场职员型。徐訏就是。洋场职员特征是,在文坛上、政坛上没有洋场恶少的锋头,不招惹是非,较少市侩气。
    7、徐訏把从来由鸳蝴派提倡的文学娱乐说,加以彻底的改造,将海派共有的凭趣味写作的心理,提升到与文学功利说能够平起平坐、互相渗透的位置上。他认为“文学也不过是一种娱乐”。进而提出“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大众化,就因为他有娱人的力量”。徐訏这样公开地为文化消费正名,等于为海派文学铺下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8、徐訏曾在北京大学、巴黎大学专修哲学获得抽象地进行文化思索的能力,他与张爱铃的小说叙事不同程度都升华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9、穆时英、徐訏等,有意无意地寻觅性净化的出路。这里的出路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三途:一,归向自然;二,归向农村;三,归向宗教。徐訏让教堂的钟声,礼拜的神圣之光,灌注进彻夜狂欢之后深感疲惫的生命中去。更加飘渺却不是绝无道理的,是创造幻化的世界,如徐訏描述的,人们就像在做性的大逃亡,逃到化外的地方去。徐訏果然虚构了这吉卜赛的世外桃源,虚构了英法海峡的海市蜃楼。这都是不期然地在给人类性爱的危机制造心造的逃避之外,未来的寄托之所。
    徐訏等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后期海派作家,对性爱有较高的文化探讨、哲理探讨的热情,他们赋予性爱具有表现无上生命的文学高位品格。(在此,吴福辉分析《风萧萧》的哲理:......这是人生永远的理想、信仰、爱的追求,同短暂的人生目标之间存在恒久冲突的一个缩影。性爱既代表一种现实的生命,又代表一种超越的生命,永久与暂时的二元对立迸发出无限的生命价值。而性爱的稍纵即逝,易于幻灭,难以保持自尊的脆弱性,在揭示了生命的严峻一面。这便是生命的本体。......)这(指《风萧萧》)就把海派的现代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其包蕴的现代哲学精义和内在的矛盾,也是显然的。
    10、吴福辉评《鬼恋》很特别,是从人性的角度。他说:徐訏的《鬼恋》一篇,先写社会对女主人公积极入世参与革命的压制,使她的人性转化为了鬼性,在与“我”交往中刚刚开始复苏,人性抬头,又遭到她本人的压制。这是她对人性自由企盼过甚产生的无望,是她太想做人,方以活鬼的方式冷眼旁观人间的。
    11、徐訏的文字,在品类上要比张爱铃的“杂”,在情绪的包孕性、色彩意象的绚丽及富有丰韵方面,不如张爱玲与中国的旧小说和古典诗词有那么深厚的联系。但徐訏意象语言的开放程度更大些,奇幻、浪漫、荒诞、象征、哲理、诗情,有点包罗万象的味道。他的基点,还是立足于语言的充分感觉型上面。感觉形成气氛,气氛代替实写。在造成诗意的节奏方面,徐訏也善于用复沓的手法。他的对话,机智、流畅,非常好读。
    徐訏小说的故事性一般要强于张爱玲,情节曲折的文字按理是铺排细节、刻画性格的好工具,但徐的语言与整个从新感觉派承袭下来的情味相一致,并不具有鬼斧天工的雕镂特性。也确实,从刘呐鸥到徐訏,海派都有没有提供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典型(张爱玲的曹七巧算是线条凹凸最鲜明者),原因之一便在于他们从属意象话语系统,其文字以印象——感觉——象征——隐喻这一套见长,富于心理穿透力和暗示性的文字适合描写气氛,能够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强烈地扩散小说的文化意味,与写实话语各自负担着不尽相同的文学使命。
    12、新感觉派没有留下一部纯现代派风的长篇巨制,只有到张爱玲、徐訏进一步把现代主义中国化之后,才出现了中、长篇的代表作。
    13、无名氏所以不是真正的海派,只看他放弃通俗性的写作,马上去写完全先锋型的长篇便明白了。他脱离了海派读者,单人独进走得太远。徐訏就与他不同,永远是要故事有故事,要意象有意象,要心理有心理。
    14、当海派预见到西方文学某些时兴过一个时期的先锋文体,有可能被上海的市民读者所接受,能够成为时髦,成为风气的时候,它才“快半拍”地加以移植。移植之后加以改造。海派学会在中国最开放的地域里,把某种先锋文学引入大众层面。它的经验证明,先锋性可以获得商业性,可以转化为大众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