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作家,必须把握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发展总趋势。党的十九大宣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那些精彩的关键词、那些经典的句子还记忆犹新。 党的十九大鼓舞人心,文学创作有了新机遇和新视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基本内容,有五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七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五个“建设”、七个“战略”,每个方面都是我们文学创作的重大题材,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伟大斗争和感人故事,每个方面都有我们捕捉的典型形象。再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体一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具体一点就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就为我们文学反映时代生活提供了依据。还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些论断就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核心理念。还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不就应了“文学是人学”的重要命题吗?因此,十九大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机遇,开拓了新视野,作为一个作家,必须牢牢把握这些新机遇,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创作更加优质的文学作品。十九大报告在谈到文化建设时,指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段话既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又是文学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和责任担当。这里,我想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谈一谈我的理解。“本来”是什么,就是文脉,是优秀传统文化;缩小到一个区域,则是自身呈现出的优势。比如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近百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前列,还有山地生态公园省、生态旅游省、大数据特区、红军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优势突出。再上升到理念,这种“本来”就是文化自信,充分重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吸收外来”,就是主动打开山门,接纳四方文化,在文化交融碰撞中增强文化的再生能力。比如贵州本来就是一个移民省,自古以来,每逢人口大迁徙,每逢国家重大战略调整,贵州就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移民接纳地,所以贵州以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生存、繁衍、创造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营造出“美美与共”的融洽人居环境,创造了丰富瑰丽的多样性文化奇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基因,贵州文学始终具有“先锋”特质。由此,第三个词“面向未来”,就有了逻辑关联性,贵州文学创作的先锋性是“面向未来”的,比如电影、小说、现代诗、散文诗等文类的创作都处于前卫态势,“面向未来”的创作成为贵州文学的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其中也包含我们的文学创作没有止境。因此,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在新时代创作新作品,反映贵州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创造的新业绩、产生的新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