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2] 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18页。 [3] [英]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余其栓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4] 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5] [德]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6页。 [6] [德]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96页。 [7] [德] 马尔库塞:《乌托邦的终结》,引自《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595页。 [8] [德]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曹卫东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9] [德]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 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10] [法]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 439—440页。 [11] [德] 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114页。 [12] [德] 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1页。 [13] [美] 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14] [德]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15] [美] 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318页。 [16] [德] 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