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李贽的文学观念与晚明小品文的勃兴

http://www.newdu.com 2017-12-01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 李超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晚明小品文的勃兴,显然受到文学发展观念与心学哲学的影响。明代中后期的李贽,不仅创作出很多脱俗的小品文作品,而且以童心说这一哲学理念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论主张。他主张创作要出自本心和己意的理念,要切题,要有感而发;作为创作主体,要能够广泛读书,不抱成见,要有不依傍古人的独立思考和主见。这些文学观念,为明中叶后小品文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闪烁着智慧的精光,千古不磨,在今天依然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李贽/文学观念/童心说/晚明/小品文
    作者简介:李超,女,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
     
    对于晚明小品文的勃兴,尹恭弘在《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一书中有很精到的论述,尤其提到了自嘉庆之后至崇祯年间,先后出现的三部小品选集[1],确为小品文在当时兴盛并达到高潮的一个很好佐证,正如陈继儒在《媚幽阁文娱》的“序”中提到编者郑超宗编纂小品文集缘起的一段话:“闭门谢客,但以文自娱,庸何伤?近年缘读《礼》之暇,搜讨时贤杂作小品而题评之,皆芽甲一新,精彩八面,有法外法、味外味、韵外韵,典丽新声,络绎奔会,似亦隆、万以来气候秀擢之一会也。”[2]明末清初邃于经学的张尔岐,虽然在其《蒿庵闲话》中以反对王学的面目作了批判性论述,却也不经意地描摹出了当时的文章新气象:“自良知之说起,人于程朱始敢为异论,或以异教之言诠解‘六经’。于是议论日新,文章日丽。”[3]所谓“议论日新,文章日丽”八个字,恰恰道出明中叶后的小品文发展的方向,既敢于通过这种灵活短小的文章来阐发个人观点,又因文章鲜明的个性而形成了活泼自由的表现形态。
    新锐的思想,灵动的表现方式,成就了晚明小品文的独特魅力,但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明代中后期的李贽不仅创作出很多脱俗的小品文作品,而且他以童心说这一哲学理念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论主张,深刻影响了晚明小品文的创作面貌,可以说,晚明小品文的勃兴,与李贽的鼓吹及其思想的倡行有着很大的关系[4]。
    一、童心说与小品文
    李贽在他著名的《童心说》一文中有一段重要文字:“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5]这段文字,夹叙夹议,其中体现出的激进思想和真知洞见,在明中叶后那段朝气蓬勃的文艺思潮中,显得尤其耀眼和意义非凡。
    据《李贽年谱考略》的撰写者林海权考证,《童心说》一文,是万历十四年(1586)李贽在耳顺之年为跟自己的论敌耿定向论辩何为“真”这一哲学命题时,因其友焦竑在《刻重校北西厢记序》末后有“知我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一语为发端,作《童心说》一文来“明真揭假”[6]。应该说,李贽自40岁在京城接触阳明心学始,到54岁辞去姚安知府一职致仕后,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正是以与耿定向的辩论为缘起的,李贽对假道学的批判也始于此。在激烈的论辩中,李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风,他的文章在晚明小品文的创作文苑里展露了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清新脱俗、长于议论的特点,他对于文体学的认识以及文学发展观念都对小品文的繁盛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同时期那些极力张扬个性的士大夫提供了理论支撑。
    李贽在这段话里表达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发展观;第二,好文章的标准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思想认识上的求真、讲真,即作者出于“童心”的创作态度;第三,在以“童心”为标准的前提下,解构六经、《论语》《孟子》的至高无上地位,它们与当今的杂剧、院本甚至举子的八股文章,皆可并称为文学经典;第四,新的时代有新的创制体格文字,进一步阐释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李贽对于“童心”的解释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一观念完全脱胎于他的哲学理念。这一观念正是作为阳明后学而作的阐发。当阳明心学的旋风卷过大江南北,“心即理”的主张大大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提高了主体的自觉意识,这无疑给迷茫的知识阶层一剂强心针,而他的“心外无物”“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等核心理念也开启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端倪,虽然阳明后学有不同的支脉,但三教归儒的观念仍然成为后来的追随者们在阐释良知学说时不断体悟的结果。李贽思想早熟,自幼就显露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在为官之后并不附和官场伦理,虽然接触阳明心学较晚,但这一机缘却成为他人生的一大转机,尤其是在50岁以后的求友求道生涯里,真正践行了知行合一,完成了自己的哲学探索。他因为行为的怪诞乖张被目为异端,而实际思想却是最终回归到儒家体系中,不过是援佛援道入儒而已。由此,“最初一念之本心”正是阐明了他从不轻易依傍他人学问见解,不依傍任何“闻见道理”,一切皆要出自本心和己意的理念,这个理念成为他对好文章提出的标准要求;同时也是晚明小品文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