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积极贡献,不仅是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的显著标志,而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的开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构想的实施,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巨大潜力的同时,更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优越条件,提供了良好机遇。 一 文化作为一种心灵的笛音和精神的花朵,其本性就是以交融互鉴为萌生之土壤与成长之养料的。开放与包容、交流与交融、相合与相益、互鉴与互促,从来就是文化得以蓬勃萌长和永续发展的生命元素与内在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要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作用,其实现途径和兑取方式便首先必须也必然是交流互鉴。没有这个先导性前提,所谓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推动与驱进,就无法实现。 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不仅捷足先登,而且魅力独存,乃至从“轴心时代”迄今,都一直远播四方、泽惠全球,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这不仅有恃于中国文化的丰富、悠久和绵亘不断,而且更得益于中华民族的良慧之心与体恤之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还说,为了我们的文化既面向未来,又走向世界,我们就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我们首先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剧烈激荡中真正筑牢基础、站稳脚跟,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既具有实力与定力,又充满活力与魅力地走向全球,并受到世界人民的一致认可与热烈欢迎,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丰饶智慧宝库与强大内生动力。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宗旨的“一带一路”战略擘划,与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体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便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温暖全球、融通人心、激发活力创造了良好机遇,提供了有利条件,亟待我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去发掘、去创造、去实现。当前,我们尤其要紧扣丝绸之路的宏观设定,将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做实、做大、做精、做美,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文化走出去的效能与水平。 中国文化有着开放、包容、益人、惠众的历史传统。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往来不穷”和“推而行之”,才使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伟大现实。而今,我们正是要在扩大和延续这种现实的探索与创造中,将中国文化输向远方,将中华文明播向全球,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大崛起与新飞跃。 二 中国传统文化之丰赡、辉煌及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乃是有目共睹、举世皆知的,而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国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却虽然扬帆未久,但也已在驶往全球的远航中逐渐显露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昂扬的志向。特别是全面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在自身不断趋于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既迈开双腿走向世界,又张开双臂拥抱全球,而也正是在同世界文化的双向交流与深度交融中,不仅使自身获得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而且也为世界各地输送了中国文化的清醇与温馨,让世界人民通过文化介体而全方位、艺术化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热爱中国,并对处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之中的中国充满了热切期待与由衷向往。 此间,特别是自2016年夏秋以来所发起的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研究行动,尤为系统而精致地从651部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评选出最具海外传播价值的31部长篇、61部中篇和100部短篇小说,编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指南》,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目的的译传与推广,并已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回应与明显的社会效益。这不但是一个巨大收获,而且更是一个良好开端,接下去的路必定会越走越长、越走越宽。 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不仅是大幅面的,而且是立体化的,即在多种题材、体裁、形式、格局的作品齐头并进的同时,更突出和彰显了古今并重、老少咸宜的风格与特点。像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马来文译本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白蛇传》《聊斋志异》《家》便相继出版。而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更给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增添了新光彩和新动力。尽管刚刚处于“弱冠”之年的网络文学尚存“野蛮生长”之虞,但其所葆有的活力却连连展现出一派光明的前景,并以其特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味道赢得了西方读者的青睐,现已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支突击队与生力军。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33亿,而文学网站的日更新总字数,则高达2亿汉字,年产值竟跨过90亿元大关。仅在2015年和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分别向社会推荐了21部和18部网络文学作品。有美国青年坦言,中国网络小说不仅是他们的最爱,而且他们也确实从中领受了中国文化的震撼力与穿透力。2015年初,当中国网络小说在英语世界刚一掀起翻译热潮时,由于翻译的速度根本赶不上阅读的需要,乃致许多美国青年不得不多方寻觅,同时跟读几个翻译网站。2013年,在全美排名第三的乌拉雷小说网站站主艾菲尔在网站内发布采访征集令,仅在6个小时之内就收到上百封邮件。这些读者来自亚、非、欧、美的18个国家,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国玄幻小说之所以受到英语地区读者的欢迎,当然是自有其内在原因和必然性的,这无疑是他们对日韩作品套路日渐感到厌倦的一种反叛,当然也是整个世界文化消费口味与市场热点的悄然转移。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和生力军,网络小说的潜在价值和强劲走势不可低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辐射寰宇,全方位、大幅面、形象化、深层次地传播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不仅是对国运和国脉的相牵和相连,更是以文字、颜色、声音、情感、情节、画面、图像等艺术介体和美学形态,对先进、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价值观、文化观的全面映现与激情传播。而这,便是对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的立体展示和具体体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由此,文化这条红线便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横亘古今、连接中外的心灵通衢和精神纽带。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与全球共融的历史趋向,我们凭靠强大的文化基石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不仅有责任、有条件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而且有能力、有信心同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共创辉煌,不仅要做到路相通、事相关,而且要实现情相牵、心相连,通过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使中国梦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亦即使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由于中国的作用和中国人的力量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是最能促使这种变化的动力源泉和精神芯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由此而使“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所以说,“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三 文化走出去,是我们的目标和愿景,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愿景,惟一的和根本的支撑力和驱动力,则始终都在于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必须量中求质、精益求精,坚持以高标准和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史诗佳构熠照世寰、撼动人心,在为受众送去美感与欣悦的同时,更使受众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得以纯化心灵、炽化情愫、强化意志、升华精神,进而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从深层次上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认同中国的道路与方向,推动中国的创新与创造,促进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从深层次和大范围的意义上走向互通、互利、互济、互补,做到同建连心桥,共走幸福路。而这正是文化的独具功能与特殊作用。因为文化在本质上从来就是思想升华的结晶与感情燃烧的产物。为了使文化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其慧心、悦情、崇德、励志的特有作用,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对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进行精冶淬炼,切实做到让受众对之喜不自禁、爱不释手,读时激动万分,读后永志难忘,成为美好的人生记忆和永恒的精神刻度,入脑入心,终生不泯。 为此,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的主体就必须做到情淳意正、德劭品高。因为在作者和作品之间从来就没有二元论,作品就是作者自身的隐形写照,亦即有什么样的作者,便必定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创造者和文艺创作者,定当“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创作者一定要读懂社会、读透社会,接住地气,增加底气,努力扩大视野广度,提升精神高度,开掘思想深度,真诚而专注地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中蕴含的真善美,并对之加以艺术的表达和美学的提炼与升华。正因为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优秀的作品必定是其作者的情感凝结与心迹坦露,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作者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而文艺想要塑造人心,其创作者也就首先必须塑造自己。否则,如若只有艺术、只懂技巧,那就顶多只能是一个匠人,而决然成不了文化创造的大法眼和文艺创作的大手笔。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这一维度观察和考察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的内在法则和本质规律之后,才深切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化自信不但“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且“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实践与有力回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