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文学诗教与审美功能的互动共融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韶华 参加讨论

    文学艺术的美不只在于艺术语言规律性组合形成的感受,也不只在其关注现实、化育世人的能力,而在于二者互融后形成的那种在艺术语言中洋溢着的生命之力。

 
    发端于“诗言志”的中国文艺思想,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上,虽经言志、缘情、明道、独抒性灵等变迁,但对于内在世界的抒写却一直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抒写的是古人对于文学之美的认识。二者俨然是两条迥异的道路,但历史上,它们在各自的坚守中,又在不断接近对方并试图调和双方的矛盾。中国文学和文论正是在这种演进中臻于完善。
    “诗言志”是先秦文艺实践的总结。本是内心世界的“志”被当时文学政治外交、礼仪教化的现实目的所框定,传递着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独有的政治情怀。“声音之道与政通”(《礼记·乐记·乐本》),汉代将文艺牢牢地局限于教化的樊篱中。秦汉时期,虽有屈原《离骚》的“抑志而弭节”,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但主导情感依然是政治抱负。与“诗言志”的政教目的相伴,创制于《诗经》时代的文学创作手法赋比兴,也被解释为善恶美刺。而一代赋体须“丽以则”,以儒家之规则为前提。“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文学只是表达政治情怀的工具。
    魏晋时期,陆机“诗缘情”的提出,冲破了儒家礼教约束;与此相伴,文学的音声之美被发现,并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充分实践。而对于无拘无束的情感的抒写和对于文学语言之美的特别关注,却导致了六朝,尤其是齐梁文学的浮艳无实。
    文学史上的这两个阶段,恰是文学功能展现出的两个端点。独立前,文学是政教的附庸;独立后,文学以强劲的力量展示自我。但文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成熟的文学和理论应该是不舍彼此,是二者较量后的互动与融合。
    中国文学中,二者的较量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以白居易、杜甫对于现实的高度关注和韩愈、柳宗元对于先秦古文传道的追慕,沿着诗教的道路,将文学政教功能推陈出新,随后又有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推波助澜。皎然、司空图则继承了南朝钟嵘“滋味”说,以 “味外之味”开拓了文学的审美之路,其后又有宋代严羽不断完善。这两条道路是对诗教和审美功能的拓展,前者赋予了诗教以现实的关怀和儒道的高度,后者使文学之美超越了语言本身,具有了整体性的美感。
    “言志”与“缘情”二者的互动实际上在南北朝时就已悄然开始。刘勰在“明道”、“宗经”、“征圣”的基础上,构建了文艺思想体系。钟嵘激赞的“滋味”与以“怨愤”为主的“建安风力”密不可分。唐代陈子昂所谓的“兴寄”、“风骨”之作必有“光英朗练”的声音之美。而将诗教与审美结合,全面评价作品始于北宋苏轼、梅尧臣,在清代臻于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