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桃花源”是“大同”社会吗?——《桃花源记》所寓社会理想辨疑(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罗献中 参加讨论

    也许有人还会发问:陶渊明思想中究竟有无道家的成分?《桃花源记》为何会寄寓道家的社会理想?
    研究表明,陶渊明的思想成分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总体表现为儒道融合,并逐渐由儒家思想主导向道家思想主导转变。所以,陶渊明的思想中是有道家成分的。关于这一点,学界论述颇多。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明确指出,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有70篇诗文引用老庄典故;其思想融会了儒道二家之说,并表现在人生实践上。(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分册)其他论述如《陶渊明的道家思想》(窦树发,《人文杂志》1991,5)、《陶渊明与道家思想》(巫称喜,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陶渊明转向道家的思想轨迹》(任重、陈仪,《重庆社会科学》,2006,3)、《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思想》(张盛桥,《语文学刊》,2011,9),等等。只不过,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其后半生特别是晚年时期而已。
    《桃花源记》正是陶渊明的晚年作品,其中之所以会寄寓道家社会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道家思想影响外,还有陶氏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经济水平及其个人的自身性格与社会认识等方面的“合力”作用。在其晚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战乱频仍,民生凋敝。陶渊明由于长期穷困潦倒兼“躬耕自资”,接近了下层人民,体察了民间疾苦,因而对现实更加不满。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陶氏无法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甚为苦恼,只好逃避现实,“躲进小楼成一统”。与此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发育得十分成熟,封闭保守的庄园经济体制遍布各地,男耕女织的生活形式十分常见,人们几乎不需要与外界发生联系。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一个“小国寡民”式的人间乐土“桃花源”的美妙图景,遂于陶隐士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并最终被其生动地付诸笔端。
    综上可知,“桃花源”并非儒家“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而是道家“小国寡民”社会的生动写照,是对道家社会理想的巧妙寄托。它是作者在道家社会理想的深刻影响下,因不满现实又无法改变现实而躲进理想的象牙塔进行幻想的产物,也是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现实中不得纾解的产物,因而是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梦境。
    (作者系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