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桃花源”是“大同”社会吗?——《桃花源记》所寓社会理想辨疑(2)

http://www.newdu.com 2017-11-27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罗献中 参加讨论

    其二,和平安乐。在老子的理想国里,“至治之极”,社会秩序极为安定,没有纷扰,没有争斗,更没有战争。而且,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风俗纯正,生活在和平安乐之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桃花源”中,与此完全相同。试看文中的精彩描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诗》亦云:“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可谓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物质丰裕,生机盎然,社会安宁,民众快乐,……多么美妙的天堂!与老子描述的理想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既是陶氏憧憬的理想社会,也是老子构想的理想社会,两者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是,这不是两者之间的“巧合”,而是陶氏对老子社会构想的高度认同与刻意体现。和平安乐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历代圣贤倡导的社会理想。老子生于兵连祸结的春秋末期,陶渊明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两者皆生逢乱世,饱受其害,所以,和平安乐自然成了他们共同主张的社会理想。
    其三,封闭保守。老子的理想国是封闭保守的,不与外界交往与联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是复古的,拒绝文明,保持蒙昧,退回到原始社会:“民复结绳而用之。”“桃花源”也与此极为相类,处于封闭状态。此处与世隔绝了五、六百年,经济上自给自足,从未与外界发生过任何关系,甚至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民虽然对偶然闯入的渔人热情招待,但在其离开时却特意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让外界获悉“桃花源”的存在,既表明他们欲继续保持生存状态上的封闭,也表明他们在观念上的严重保守。《桃花源诗》亦云:“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由于长期与世隔绝,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天地里,这个小群体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变化发展也是极为缓慢的,甚至是基本静止的,仍然停留在先前状态,亦即《桃花源诗》所谓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这与原始社会几乎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在陶渊明的“主导”下,“桃花源”人的思想观念与老子的理想、主张毫无二致。
    这三个方面,对于道家理想社会而言,既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其基本要素。三者的作用与意义各不相同。其中,无为而治是制度保证,属于根本手段;和平安乐是生活状态,属于核心目标;封闭保守是存在方式,属于基本前提。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又是怎样的呢?《礼记?礼运》里有较为集中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于此观之,“桃花源”与“大同”社会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大同”社会要求“天下为公”,放眼“全局”,视野恢宏,显然是一种开放阔大的社会,当然也是发展进步的社会;而“桃花源”却是一个封闭保守、停滞落后的狭隘社会。两者迥乎不同。其次,“大同”社会要求“选贤与能”,主张实行管理,表明认同君主统治,只不过是“贤能之治”而已;而“桃花源”却直接否定管理,向往无君而治。相较而言,“桃花源”的无君而治与“大同”社会的贤能之治相去甚远,而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较为接近。“桃花源”与“大同”社会的相同点,其实仅仅主要表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和平安乐。这应该也是儒道两家社会主张的共同点。而这一点恰恰最具迷惑性,往往容易使人将两者等同起来,把“桃花源”视为“大同”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