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 CSSCI 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孙毅 参加讨论

    3.基于刊文类型的中国当代隐喻学发展现状剖析 
    以基本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当代隐喻学发展的规模与样态为契机,本文接下来聚焦于总计405篇文章的主题和涉猎范围,以期为学科发展提供参照和指南(见表2)。 
    1)外国书刊翻译与述评。国内当代隐喻学起步较晚,作为学科开端标志的、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二位学者合作而成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于1980年,但遗憾的是直到1995年才由赵艳芳介绍入国内。其他颇具引介之功的还包括:林书武(1997)、李福印(2000)、张辉、程浩(2008)、徐知媛、王小潞(2010)等。 
    2)概念隐喻观。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开创的概念隐喻观引发了国内学者的浓厚兴趣,在总计405篇文献当中,有接近半数是述介该理论的背景、基本判断、学理内涵并评价其优缺点的。概念隐喻观认为,人类日常语言和行为究其根本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原理和法则。隐喻是由源域向靶域单项投射的系统,人类借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抽象及复杂、由熟稔及生僻地了解和洞悉世间万事万物,别无他法。代表作有:胡壮麟(1997)、束定芳(2000,2002)、刘正光(2001)、文旭、叶狂(2003)等。 
    3)概念整合理论。时至1994年,概念隐喻观遭遇了自身的发展瓶颈。该理论所坚称的概念隐喻是两个语域间的单向系统映射遭受了不少学者的诟病,认为隐喻的投射完全可以是双向的,掌控隐喻运作的所谓“恒定原则”过于虚无,没有太多操作价值。作为继承者和批评者,美国学者弗科尼亚和特纳联手发表了系列著述,在充分肯定概念隐喻观在勾勒世界交际的隐喻图景和引发隐喻探索热潮的贡献之基础上,隆重推出了概念整合理论,2002年的《我们思维的方式:概念整合与心智的隐藏复杂性》一书更是其日渐成熟的界碑。该理论主张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集中代表,其复杂性和交错性远非概念隐喻观提倡的简单的二维模型可及,必须建构一个三维立体的操作模型来充分阐释隐喻发生的多向性、复杂性、动态性、新显性、完形性和不可还原性。隐喻的发生和发展至少涉及四个空间,两个提供源概念的输入空间:两个母空间共享的类属空间和非两个源空间简单叠加而成的层创空间。国内学者察觉到这一新发展,主要包括:黄华(2001)、汪少华(2001)、王文斌、姚俊(2004)、王红孝(2004)等。 
    
    4)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悉尼大学语言学系韩礼德率先提出的,是顺应认知隐喻的发展浪潮而伴生的。语法隐喻是指同一个命题在语言中可用不同层次的语言形式来表征,且各个层次之间可以任意转换。篇章、段落、句子等高层单元可向小句、短语、词语等低层单元转化,“一致式”向“非一致式”变换,反之亦然。这种语言内部层次之间的转化被冠名以“语法隐喻”。名词化和动词化即是该机制的集中体现。隐喻不再局限于传统语法和修辞学的词汇层面,而一跃成为可执行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的重要语言机制。在该意义上而言,语言交际是在不同层次择选语言元素并进行合理聚合的拼接过程。较具代表性的有:胡壮麟(1996)、朱永生、严世清(2000)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