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10月19日电 题:聚焦“汉语桥”:“一带一路”串起海外少年中华情 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第二场比赛“能说会道——口语表达能力比赛”19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展开。来自89个国家的181名选手登台竞技。 孟加拉国15岁的小选手卫星,戴着熊猫造型的帽子,在后台谈笑风生。与多数选手紧张备战相比,在中国有过五年生活经历的他则从容许多。 由于父母在中国工作,小卫星在北京出生。“2006年回到孟加拉,因为常想念北京和小朋友而哭鼻子。” 卫星回到孟加拉的当年,中国在孟加拉国南北大学设立了南亚地区的首所孔子学院。从一个老师、26名学生开始,孔子学院如今在达卡、吉大港已经有了9个教学点,几千名学生。卫星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今后的打算,15岁的卫星十分笃定。“我要做一名建筑工程师。”卫星说,孟加拉许多标志性建筑都是中国投资建造,而他想做两国间的桥梁,修建更多象征两国友谊的建筑。 与卫星相比,来自马里的选手阿依萨达则有些失落,由于比赛中出现失误,刚刚走下舞台忍不住掩面而泣。 “她学习汉语才一年的时间,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了不起了。”马里领队罗正渠是阿依萨达的汉语老师,已在马里执教四年。 非洲作为“一带一路”连通的重要区域,近年来与中国的合作不断深化。据不完全统计,现有30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中非人员每年往来超过360万人次。马里这个地处撒哈拉沙漠的西非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目前,众多中资企业在马里投资,急需熟知当地情况又通晓中文的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收入比马里公务员还高。”罗正渠说,马里已经申请开办孔子学院,加大汉语人才培养力度。 17岁的荷兰少年海克在后台踱来踱去,一遍遍地练习着昨晚刚刚抽到的演讲题目《最难忘的一件事》。 2011年,海克曾跟随父母到中国旅行。“我们参观了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迹,也体验了上海和香港这样的现代化都市,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化都令我着迷,所以产生了学习汉语的念头。”由于海克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汉语课,父母专门为他聘请了汉语老师。 荷兰领队范知宇从事汉语教学15年。她告诉记者,荷兰的汉语教学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飞速发展,“目前已有40多所高中把汉语作为毕业考试科目,我所在的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从最初的七八个增加到了200多人。” 作为“一带一路”的终点,荷兰人民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服装、百货、家用电器、玩具等等,我身边的一切几乎都是中国制造。”海克在他的演讲稿中写道,“现在世界每个角落都有中国的影子,中国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值得每个国家的人民学习。希望将来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搭建起荷兰与中国的友好桥梁,实现我的中国梦。”(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