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网络流行词的这十多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哈尔滨日报 黄炎宁 参加讨论

    2010年,《南方周末》有一句雄壮的口号:“围观改变中国”。想来,6年已经过去。“改变”看起来像是某种壮阔的修辞术,如同那个年代美国总统的选举词——Yes we can 一样。在历经时间的蹂躏之后,也许有很多为什么来解释人们不再如此直白地与政府部门对着干的局面和心情。如果你是一位资深网民,“70码”、“我爸是李刚”、“躲猫猫”这些词汇现在看来如同某些遥远的回忆。
    2011年,在“11.11”这个指称的发迹之初,它只是阿里借助2011年11月11日这个“百年一遇”的日历时间(“世纪光棍节”)所生造的购物契机。然而,观望当今消费盛况,“每逢佳节必剁手”的生存方式已经成为商家共识,“草泥马”晋升成为消费符号印在T恤、马克杯、帆布袋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上。“人鱼线”、“马甲线”、“反手摸肚脐”之类有关身体的指称成为了当下时髦,“直男癌”在成为某一社会群体指称之后迅速被商业资本消化并用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之上……
    那么,从那些“河蟹词”——“钉子户”、“叉腰肌”、“开胸验肺”的过去开始,这些网络流行词在过去十来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又会变成怎么样?
    和“买买买”一起,走向消费,走向身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与西方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语言不再被简单地视作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简单工具,而是潜移默化地形塑着我们的主体性——意即感知世界和采取行动的方式。因此,语言和历史一样,是胜利者的产物,是社会权力斗争的载体和痕迹。例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里,共产主义始终等同于独裁、暴政甚至是法西斯主义;而女性在传统上总是柔弱的,顾家的,依附于男性的。当然,社会秩序和霸权(hegemony)的维稳不可能仅仅建立在语言符号之上,而是暴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的结果。
    在笔者现今的生活观察中,人们的性别观念、实践和阶层分布都悄然发生了巨变,而且愈发紧密地纠结在一起。屌丝、高富帅、白富美等网络流行语不仅表征了社会性别和阶层关系的交叉性,这些词语本身的语义流变也形塑着我们对这两大社会关系主轴的理解。诞生初期,屌丝有着较为明显的草根认同感:出生于无权无势的家庭,为生计苦苦挣扎,衣着长相普通,梦想着有朝一日实现逆袭但深切感受到日益固化的社会结构。从这点上说,屌丝一词也许延续了早期中国网络流行语所代表的草根对社会不公的集体批判。但它也放大了一种模糊性。其一,屌丝与作为其对立面的高富帅的恩怨,主要来自后者借助资本对女性的“征伐”,使屌丝的“女神”们成为“黑木耳”;屌丝则只是“爱情买卖”中的备胎。屌丝对社会不公的批评落脚为对女性的污名化和对高富帅的“羡慕嫉妒恨”。其二,屌丝用“搬砖”来自嘲他们的职业内容,这可能将那些在真实生活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和农民排除在屌丝的话语体系之外。这样的换喻也象征着汪晖所指出的“工人国家的失败与代表性断裂”。
    然而正如社会语言学者李明洁所言,三四年间“屌丝”一词的涵义不断外扩,它的草根本义逐渐丧失。外扩不仅来自中产乃至高富帅们对屌丝的戏谑性使用,也来自商家对这一概念的热炒——“屌丝经济”、“得屌丝者得天下”,还有在形象上明显趋向白领的网剧《屌丝男士》等等。这样的语意外扩使得“屌丝”一词进一步脱离真正的草根——数以亿计的打工者;另一方面,它幻化为一种品位和消费上的缺失,一种相比之下的不足。
    类似的思路可以用来理解其他带有性别含义的流行语和它们的模糊性,比如具有平权色彩的“直男癌”一词。“直男癌”被不少女权主义者用来批评那些大男子主义和其实性少数族裔的男性,但这个词语也容易转向对衣着、消费品位的评判,为商家所挪用。直男癌的模糊性在于它随时可能滑向“消费女权主义”及对男性身体的物化。
    商家挪用网络流行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双十一”。在短短几年间,它从充满学生气的“光棍节”转变为“全民”购物狂欢的“剁手节”(给全民打上引号是因为那些没有网银和手机支付功能的底层群体显然被排出在了这场狂欢之外)。但阿里巴巴与其说是创造了一个节日,不弱说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正如罗兰·巴特所言,迷思只有可能建立在业已取得合法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之上。一些学者认为无孔不入的“买买买”广告已经取代曾经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标语;消费主义乃是当代中国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屌丝”、“双十一”等网络流行语的词义流变也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新近流行起来的一批新词大有表征身体本身的趋势:比如小鲜肉、网红脸、A4腰、I6腿、“反手摸肚脐”等等。有西方学者认为,在一个高度个体化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认同开始走向身体本身。然而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当代中国,这样以身体为路径的身份认同只可能出现在那一小部分视健身塑形为新宗教的都市高端白领和土豪中间。这样说来,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整体趋势的改变恰恰反映了它由“草根”走向主流和中产化的过程,这背后不乏营销、炒作等商业力量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