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跟社会需求究竟“隔”了几条街? 任何一门学科和课程,都不能闭门修炼,与社会对接是绝对必要的。大学语文课的地位越来越低,虽有人指责是受社会功利化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关系密切。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曾在对口输送学生的小微企业中做过调查,企业明确表示,他们需要的人才,是会会计的文员和会文员的会计。这足以说明,跟专业脱节的纯人文性大学语文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现有已开的大学语文课大多与社会需求八竿子打不着,授课强调人文性仍然是主流。此次论坛上有教师提出,大学语文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观、对接职场的专业观、实践导向的课程观,建立思、听、说、读、写五大能力融会贯通的教学体系,走向职业应用型汉语教育。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谭帆分析说,究其根本,大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回归语言本体,才能体现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语文能力主要是在思考的基础上能说会写,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文本,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和运用语言,对接职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重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谭帆的建议目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只是一门公共课,领导不重视,教师不上心,不少高校甚至让大学语文退出了课堂。作为2013版《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的负责人,杨建波很无奈:“能开课就不错了,哪还管大学语文该怎么教,哪还会顾及人文性、实用性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