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京陇方言探味儿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合肥晚报 王乾荣 参加讨论

    小时初识“方言”一词,颇纳闷——语言,居然有方有圆?当然,“方”指“地方”。但如果普通话是“圆”的,地方话,倒真有点儿“方”的意味呢。
    13岁背井离乡来京,于今半个多世纪,遇老家人,概以乡音“谝传”。乡音最美,美在有些词汇,特别传神。比如这谝传:谝发四声,音“骗”,意为显示,传指传说和见闻,合起来,就是“说闲话”,其意跟北京话“侃大山”,天津话“逗闷子”,四川话“摆龙门阵”,东北话“唠嗑”……相近似。关于“神聊”的这些方言,各有各的风味,是不是见棱见角?
    我老家陇东,把爸爸叫“大”。对儿女来说,父亲当然为大。但这“大”念如“达”,二声,有影视演员说成四声,就失去方言意蕴了。父亲教训儿女,或骂人,又常说“把你先人”如何如何,“先人”,即先前之人,泛称长辈,一般多指父亲。
    挺奇怪,我们把伯伯叔叔,却喊成“爹爹”或“爸爸”——只有一伯父,就叫“爹爹”;只有一叔父,就叫“爸爸”;二位伯父二位叔父,父亲老三,则叫伯父“大爹”、“二爹”,叫叔父“四爸”、“五爸”。这里“爸爸”连读,均发二声,如“拔拔”;而不是普通话的一四声一轻声,读如“霸吧”;也不是台湾官话的一个三声一个二声,读如“把拔”。
    我们把难看叫“撑眼”,把好看叫“心疼”,不涉物,多指人之相貌。一人长相竟然“撑”了他人之“眼”,是不是像娄阿鼠?一女子叫人看了觉得“心”都“疼”,就是西施再世啦。
    “裹脱”这个词,我想大多国人猜不透是啥意思。它的谜底是——棉袄。旧时穷人,早起把棉袄“裹”身上,晚上“脱”下来当被子,一裹一脱,故谓“裹脱”,裹发四声,读如“过”。穷光蛋穿袄,一般不系(jì)扣子,腰间草绳一束,就是“裹”上,多写真啊。
    “锅魁”,锅之魁元,一种硕大无朋的饼王,厚实无比,是走西口的最佳干粮,常温半月不馊。
    穷乡闭塞,那里的优美方言,虽然小说《麦客》写过一二,却甚少流传,罕为人知。
    初至北京,乡音难改,遭同学讥笑,努力学京腔,慢慢觉得,这京片子,更是魅力无穷。
    不说“你丫”如何如何——这是小混混挂在口头的骂人话“你这个丫头养的”的缩略语,有时被简为一个字“丫”,就不光是第二人称,也当“他”讲。
    喜欢动感十足的京腔。看戏不说看戏,说“听戏”——昔时北京爷跑戏园子,坐八仙桌前,弹指跷腿,摇头晃脑,嘴唇翕动,眯缝眼,品着茶,是光听不看的。把眼前、面前合成“眼面前儿”,似乎拉近了距离,亲切了许多。“脚丫子”,本就形象,说“撒丫子”,如见速跑,另“颠儿了”,连跑姿都活灵活现啦。“抽不冷子”,即冷不防,一“抽”一“冷”,叫人立马打个激灵。“神眉鬼道儿”,凸显画面,是不是比做张做智、神神道道,更叫人觉得活泛?“翻扯”,发火了,急眼了,今谓抓狂,犹如又“翻”又“扯”。“哈着”,见官人,或有求于人时的谄媚相,仿佛点头如捣蒜,哈腰如虾米。
    还有句俗话:“听着就是北京人,句句话儿带您。”“来了您哪!”“您老慢走!”这乃是老北京礼数。今“您”字入普通话,外省人作文写“您”,口头仍发“你”的音。老北京愈来愈见其少,现谁“说话句句带您”,可以肯定,此君至少是一个老派“京三代”,依旧陶然于祖辈父辈的语言习俗下呢。
    这些京片子,平常说着动听,写进文学作品念着怡悦,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今冒牌“京味小说”,写下这样的话:“变色龙揍的,朝秦暮楚朝三暮四朝花夕拾,特没劲。”“揍”倒是北京市井粗口,但与堆砌的成语放一起,连耍贫嘴,也显鄙俗,哪有啥“京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