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媒体出现“上海评弹”字样,起先以为这是由于在表述“上海评弹团”时后面漏了一个字,后来不止一次看到类似宣传,才知并非偶然,这就需要出来说一句了。 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评话也称评书,有四川评书、湖北评书等。称评话者除苏州评话外,还有扬州评话,也叫维扬评话,它在明末清初时出过赫赫有名的大师柳敬亭。弹词也叫南词,它是用弦乐伴奏、随时随地可以自弹自唱的,其分支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和四明南词等。质言之,评话和弹词分别是曲艺的一种,前者只说不唱,后者说唱兼用;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即表演用方言。反观“上海评弹”的舞台说表,说的是苏州话,几乎一句上海话也没有,何谓“上海评弹”? 至于用上海方言说书者也是有的,市井称之为“港(讲)故事”。另外还有“浦东说书”,其形式是敲锣击节以浦东话韵文说事。袁一灵、黄永生的“上海说唱”需要乐队伴奏,还不能算是弹词。在上海话的语境里,评话就是苏州评话,弹词就是苏州弹词,一听到“评弹”二字就想到苏州话。 苏州话者,吴侬软语也。在五洋杂处的上海滩可以听到各种方言,有哪一种比苏州话更柔软,更甜糯?对于苏州话之悦耳动听,古人早就发现了。辛弃疾词云:“醉里吴音相媚好”,成语“吴侬软语”脍炙人口。即使同在吴语区,各地方言也有差别,例如宁波话,虽然也有音乐性,却比苏州话“直骨挺硬”得多,因此上海人戏言“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近日见上海评弹团在日本演出的盛况报道,为什么外国人、外地人不谙苏州话却爱听评弹?我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在于其方言本身的魅力。 上海曾经为评弹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太平天国战乱之后江南的中心逐渐由苏州转移到上海,遂使评弹出现了第二个中心。租界文化引发评弹创新,流派增多,开篇独立,人才辈出,场子越做越花,大大拓展了传播空间。尽管上海可谓评弹发祥地,可是它演的还是苏州评弹。就像上海话不能替代苏州话一样,苏州评弹也是不可替代的。 或问:“评弹”二字已经代表苏州,何必还要冠以“苏州”二字?其实在全国的语境里,评话和弹词并非苏州独有。近年因各地频频“申遗”,文化部择其优者予以保护,为了避免混淆,分别名以“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诚然,如果没有上海这个大码头,苏州评弹就没有后来的辉煌;上海作为评弹(包括越剧等)发祥地的光荣历史,有口皆碑。上海文化之兼容、广博及其大度是不会被国人低估的,何况上海地区也有相关舞台文化的“非遗”,如浦东说书、本滩、申曲等。我们完全不必和诸如苏州评弹等兄弟省市的“非遗”项目挤到一条跑道上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