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说说年俗顺口溜儿(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北京日报 刘一达 参加讨论

    当然,时过境迁,过年也要与时俱进。您如果细琢磨,年俗顺口溜儿的每一条都过时了。相信过年之前,在家里炸豆腐,煮白肉,杀公鸡,把面发的家庭不会很多了,尤其是城市家庭。现如今,北京人过年讲究到餐馆吃年夜饭。一顿年夜饭,这些自己动手备料的繁琐事儿全都解决了。
    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老北京年俗的史料,发觉这个流传很广的年俗顺口溜儿,并不是老北京的“产物”,至少在民国以前,有关北京民俗风情类的书里,找不到这个顺口溜儿。估计这个顺口溜儿产生的年代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了八九十年代被人们重新提起,并有所发挥。
    我认为这个年俗顺口溜儿,只是北京人对年俗的大概描述,带有“写意”特色,并不是全部,也没有必要去牵强附会,寻找它的出处。与此同时,这样的顺口溜儿,也有不同版本,比如:“二十四,写大字。”“二十四,贴对子。”“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等等。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为了过好年,人们要搞卫生、洗澡理发、贴门神、贴对联、贴窗花、杀猪宰羊、炖肉炸豆腐,这些都是年前要干的事儿。但中国历史长时期是农耕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春节的许多民俗也与农耕有关,所以,城市化以后,许多年俗已不适用了。由于过去日子穷,平时吃不上肉,所以过年要炖肉,并且称之为“年肉”。现在谁还知道什么是“年肉”呢?
    笔者认为年俗是过年的基本点,没有年俗,我们过年还有什么意义?但我们强调的是年俗的精神本质。我认为年俗的精神本质是慎终追远,温故知新,展望未来,迎接春天。比如年俗中的贴对联,贴窗花,扫房子,洗邋遢,以及祭祖,拜年等,都蕴含着非常美好的寓意,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与此同时,我们没必要去追根寻源,对那些民俗顺口溜儿较真,非要找出为什么二十七要杀公鸡,为什么二十八要把面发。这些本来就是顺口编的,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您没必要去牵强附会,费劲巴力地找出所谓的意义来。其实,这些年俗您就是说出来,也没人照方抓药。比如“二十七,宰公鸡。”到腊月二十七这天,您非要去宰只鸡,而且还是公鸡。那就不是二十七,而是二十七的十倍再减二十,成二百五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