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商: ![]() ![]() 西周: ![]() ![]() 春秋: ![]() ![]() ![]() 战国: ![]() ![]() ![]() 商代金文“隻”字都很象形,“隹”、“又”二形甚形象。西周金文第一形与商金文同,第二形已线条化。春秋金文第一形与商、西周金文线条化的“隻”字相同,第二形在上部添加“小”字,“小”与下面的“隹”构成“雀”字,我们知道“雀”字上部从“少”不从“小”,实际上“小”、“少”二字古文字阶段形体相同,为一字分化,因此二字可以通用。战国金文“隻”字形体仍没有很大的变化。 小篆: ![]() 许慎对此字的解释为: 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 《说文·犬部》又收有“獲(获)”字: ![]() 许慎将“隻(只)”解释为“鸟一枚”就我们现在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古文字阶段从商代甲骨文一直到战国金文“隻”字没有一例作“鸟一枚”解。目前对“隻”与“獲(获)”二字的关系有两种看法: 一是二字为同形字,即“隻”是为“鸟一枚”专门造的字,只是偶然与“获”的古文字同形,“隻(只)”与“獲(获)”二字没有什么关系。 二是“隻”逐渐追加“艹”、“犬”二形,分化出“獲(获)”字,表示本意。“隻”就用来表示后起义“鸟一枚了”。 哪一种看法更接近事实目前无法做出具体准确的判断。但“獲(获)”字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还是有迹可循的。中山王鼎“獲(获)”字作“ ![]() ![]() 综上所述,“獲”为后起字,“获”为“獲”之简化字,其古文字作“隻”形。“只”的繁体字亦作“隻”,“獲(获)”与“隻(只)”的具体关系还不是特别清楚。“隻(只)”表示“鸟一枚”即一只、两只亦大概产生于秦代。 吉林大学文学院 白显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