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汉语白话史研究刍议(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华夏文化论坛》 徐时仪 参加讨论

    二、白话史研究的语料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口语具有即时交流的当下性、鲜活性、互动性,限于时代,古人还无法利用录音设备录下旋生旋灭的口语,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文字产生以后语言才得以通过书面的记录手眼传承。书面语虽然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与原生口语相较会有一些出入,但作为口语的记录完全不受现实语言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地总会吸纳一些当时新产生的口语成分,透露出口语发展的信息。其中也有因种种因缘往往直录或书面加工不多而记录了当时说的原话,从中可还原出当时的语境,“听”到纸上所载的有“声”语言。如《乐府诗集·木兰词》:“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词中“火伴皆惊忙”,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在梁诗卷二十九横吹曲辞中,作“火伴始惊惶”,沈德潜选录的《古诗源》收在卷十三梁诗乐府歌辞中,作“火伴皆惊惶”。从“惊忙”和“惊惶”的不同可“听”到纸上所载的有“声”语言,忙、惶、慌叠韵义同,“惊忙”和“惊惶”皆为“惊慌”义,从中可还原出木兰的伙伴看到同行十二年的木兰竟然是女郎时大吃一惊而茫然不知所措的语境。又如《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如十个物事,团九个不着,那一个便着,则九个不着底,也不是枉思量。”文中“团”是当时口语,表“估量推测”义,书面语作“揣”,从中亦可还原出朱熹与门人弟子讲学时使用口语的语境。(15)白话史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这些书面文献来探索当时有声语言反映的汉语古今演变。
    纯粹的白话文献不多,大多是文白交杂,既有文言的成分,又有口语方言的成分。如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梁祖)乃问曰:‘庄中有牛否?’(崔)禹昌曰:‘不识得有牛。’”例中文白夹杂,“不识得有”是当时口语,意思是“没有”。又如《红楼梦》中既有文言词“负暄”“针黹”,又有口语词“晒日阳儿”“针线”;既有通语词“客人”“下流”等,又有方言词“人客、下作、促狭、边派、待见、寻趁、尺寸、地方”等,其中“人客、下作、促狭”是吴方言词,“边派、待见、寻趁、尺寸、地方”是北京方言词;而表“妻子”义的词则既有通语“妻、妻子”,又有方俗口语“媳妇、女人、老婆”,还有文言雅语“夫人、娘子、贱荆、贱内、内人”等,从中可见文白雅俗方言口语交融共存的特征。因而凡质朴通俗具有白话语体色彩的或基本格局是白话的都可用作白话史研究的语料。秦汉至明清文言由盛而衰,白话由微而显,反映口语的文献大体可分为如下五类:
    1.文中夹白,即主体基本格局为文言主导,但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新生的口语成分。如《世说新语》和《齐民要术》等。
    2.半文半白,即较多记载口语的浅近文言文,其中口语讲说内容与文言叙述内容相混合,在对口讲内容作文本化时保留了口语的格调,而经过了或多或少文言体系的转化,尚非主动记载口语,具有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性质。如唐代传奇、变文和宋代话本等。
    3.白中夹文,即基本遵从讲说者原话而略有加工。如禅儒语录等。
    4.白话为主,即主体基本格局为白话主导,但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文言成分。如根据接受者的理解能力而编写《大学直解》和《直说通略》,面向底层民众的《三言》和《二拍》等。
    5.现代白话雏形,具有文白此消彼长由量到质的改变。如《讲解圣谕广训》和《红楼梦》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