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并行不悖的演变分化与分层竞争——两类模型 叠置式音变理论(徐、王1986;王1986/1992)最早明确提出,一般来说,汉语的文白异读所反映的历时变化是两种不同性质音变的并行不悖:一方面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来源不同的层次之间的相互竞争,一般是时间居后的外来权威方言的成分以声韵调为单位的扩散方式替换时间居前的本地成分,演变结果是向权威方言靠拢。比如祁县方言梗摄等开口字中,白读i(非知系)/ ![]() ![]() ![]() ![]() ![]() ![]() ![]() ![]() 实线椭圆圈表示祖语分布区域,祖语已有方言A1和A2。 虚线大椭圆圈表示文读扩散波,文读中心点是A21。 A122的虚线小椭圆表示它保留了从A21借来的文读。 这一模型清楚地显示了方言自身演变和外方言影响的同时并行:外方言影响在图形上表示为虚线椭圆圈,这就把文读的空间分布范围以及是否在方言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否保留均表示了出来,而方言自身的演化(文读和白读一起经历的音值漂移)则用谱系树的分叉表示。这一模型较好地容纳了时间和空间、演变与接触,但是一个方言完全覆盖另一个方言的情况没有能够表示出来。 潘悟云提出过两个模型。其中模型2应该算一种“谱系树+层次”的模型(潘2008)。这一模型用在谱系树上加箭头的方法来说明方言中的哪些音是从其他方言传播来的,同时在一个方言节点之下的不同连线和不同字母分别代表本方言正常演变的主体音、从其他方言借来的音、本方言演变中滞后的音,如示意图二(本文略有删减): ![]() 注:B之下用双线连接的C表示从A借来的成分,用虚线连接的D表示B方言演变中滞后的成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