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修辞学》(沪)2013年 王珏 洪琳 参加讨论

    3.高互动性语体和低互动性语体
    互动性指话语交际主体之间的对话活动贯穿于语篇的构成与理解过程,特别指听者自动或被动地介入语篇,参与语篇构建的活动。Volosinov认为,任何话语,包括书面话语,都是对他人话语的回应,并期待自身也得到回应:“事实上,词是一个两面的行为。它既取决于是由谁说出的也取决于是向谁说的。”(辛斌、陈腾澜1999)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语言运用的本质,即其对话性。因此,高互动性语体往往要求使用较多的听者介入语和言听者合称语,低互动性语体往往出现较少或几乎不出现听者介入语和言听者合称语。一般说来,高现场性语体往往也具有高互动性。但也不尽然如此,如工作报告语体、演讲语体、满堂灌教学语体等,虽然话语交际双方都在现场,但互动性不强,所以较少出现听者介入语和言听者合称语。反之,有些现场性较低或很低的语体里也可能出现较多听者介入语和言听者合称语,如王朔《随笔》中的一段话就是很好的一例:
    
    在短短101个字里,作者接连使用了两个听者介入语(你、你们)和四个言听者合称语(一个“我们”和三个“咱们”),以此增强与读者尤其是与自己有过笔墨过节者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关系,特别是“你”的使用更是意在化解矛盾。
    就科技语篇的情况而言,Harwood(2005)对文理四个学科的英文科研论文中的“We”和“I”进行的定性分析发现,即使被认为是抽离自我(author-evacuated)的自然科学语篇中,作者也使用人际代词来实现自我推销的目的,从而驳斥了科研论文是客观的而不应出现人称代词的传统观点,表明第一人称代词在科研论文中不仅仅是科研活动的执行者,还被学者广泛使用于各种目的。(参见张秀荣、李增顺2011)但现代汉语科技语篇里的人际代词使用频率仍然极低,话主显身的主要方式是“我们”和“笔者”,而几乎不用显得有点霸道武断的“我”。至于第二人称代词几乎不会出现在科技语篇里。
    日记体大概可以称得上互动性最弱的语体。以官方身份写成的编年史可称为“国家日记”,以私人资格写成的编年纪事可说是“个人日记”,后者源自前者。但作为“国家日记”的《春秋》常常用“我”指代鲁国,而个人日记由于是面向自己写作,是一种最纯粹、最隐秘的私人著述,是面对自己灵魂的密谈,往往是作者的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钱念孙2002)或默认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几乎不使用任何人际代词,属于“自我即听众”(self as audience)的语体。由此可见,公众性极强的法律体(见上节)和私密性极强的日记体都是互动性极弱的语体,前者面对的听者是所有人,后者面对的听者只是听者一人而已。总之,主要是话语或语篇的互动性强弱决定了人际代词出现与否及其频率高低,互动性强,人际代词就出现或高频出现,互动性弱,人际代词就不出现或低频出现。粗略地说,人际代词出现及其频率高低与语体互动性强弱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