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与商榷】 内容提要 以往清史研究中有一种忽视运用满文史料的倾向,是不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片面强调清史研究必须以满文史料为主,似乎不识满文就无法研究清史,这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满文、汉文档案具有相同的史料价值,清史研究中必须坚持满汉史料并重,才是正确的治史方法。由于与满文史料相比,汉文史料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涵盖范围之广泛,均远超前者。以汉文史料为主,满文史料为辅,互相参照,互相印证,方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满文又称“清文”,是清朝官文书通用文字。满文史料,主要指满文原始档案与满文书籍(含契约、石刻、印章等)。现存满文档案约200多万件,满文书籍约千余种。这些书籍由汉文译为满文或满汉文合璧的居多,满文原著较少。清史研究中所用满文史料,主要是满文档案。 满文档案与汉文档案都是第一手史料。清朝史事有些仅载于满文档案,有些仅载于汉文档案,还有些在满汉档案中均有所载。因此,满文、汉文档案不仅无法互相取代,而且必须互相参照,互相印证,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于满文、汉文档案具有相同的史料价值,清史研究中必须坚持满汉史料并重。这里,笔者根据自己近四十年来在清史研究中发掘、运用满文史料的实践,择例比较满汉史料的作用;在肯定满文史料重要性的同时,着重指出它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 满汉史料记载的三种情况 清史研究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情况,即史事仅载于满文档案。例如,清初后妃改嫁现象反映了满洲社会习俗。满文档案披露,清太宗皇太极的侧妃、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和硕承泽亲王硕塞的生母叶赫纳喇氏,在嫁与皇太极前后曾三次改嫁。汉文和其他文本的史料对此只字未提。 又如,清入关前两帝只有满名。入关后诸帝的名字,正史所载均为汉名,满名无载。满文档案显示,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在继统前的满名可能叫方喀拉(fangkala),意为矮小之人,时年5岁。这为考察满人的命名习惯和特点提供了新的信息。 再如,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因把持朝政、“植党纳贿”而遭革职。明珠之子、原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被雍正帝视为储位竞争对手皇八子允禩之党。故清朝官史中对明珠贬革后的事迹记载极简。据满文档案所载,明珠革职后仍受信任。康熙帝南巡期间,为留守皇子指定的数位顾问大臣以明珠居首。 清史研究中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即史事载于汉文史料。例如,遗存的清代天安门匾额上,有三个时期的文字痕迹。最初是满、蒙、汉三种文字,其后是满汉两种文字。辛亥革命后仅有汉文“天安门”三字。天安门匾额上的文字为何由满、蒙、汉变为满汉?满文档案无载。据《清实录》(汉文本,下同),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四年(1657年)之交,顺治帝下令,坛庙门上匾额一律从太庙例,“去蒙古字,止书满、汉字”。这是顺治帝改变满洲旧制、疏离蒙古族文化的举措之一。天安门匾额上蒙古字的去除以及紫禁城内大部分匾额上之所以只有满、汉两种文字,可以在此找到答案。 又如,《古今图书集成》修纂者陈梦雷在雍正初年再次获罪的缘由,满文档案无载,史籍语焉不详。陈梦雷是雍正兄诚亲王允祉的老师,允祉曾是储位竞争者之一而遭雍正帝忌恨。所以,学界一般认为雍正帝惩治陈梦雷,是要与允祉为难。汉文档案披露,所谓陈梦雷案,是由康熙后期储位之争缘起,以案主杜撰天降“大位之牌”神话,偕术士进行祈禳镇魇活动为主要内容,最终因案主将供奉“大位之牌”通达雍正帝而发露。汉文档案记载纠正了史中之误,为康雍时期宫廷政治研究增补了新的内容,并可据此对重要历史人物陈梦雷作出新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