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浴缸效应”与多音节词音节时长(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习》 陆丙甫/曹琳琳 参加讨论

    二、四音节词时长模式分析
    表4和表5分别是王晶、王理嘉(1993)对四音节词中内部音节长短的描写。
    
    
    如上,我们再将两份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求出每个音节时长的平均值。如表6所示:
    
    不存在(1+1+1+1)③是因为根据汉语的双音节化倾向(双音节是汉语中的自然音步,冯胜利1998),(1+1+1+1)会自然变成(2+2)。
    
    根据王晶、王理嘉(1993),“音节和音节组合时,音节时长一般缩短,组合数目增大,时长缩短相对大一些”。也就是说:多音词内部的音节越多,音节时长压缩越大,即每个音节的缩短程度越大。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计算加以具体证实:把表3的三个总长度加起来,再除以其中三个音节都单独念而没有压缩的总时长3,得到(1.895+1.925+2.000)/3=1.94。这一结果可以称为多音节词的“压缩指数”,该指数越小,表示压缩程度越高。
    同样,根据表6,四音节词的“压缩指数”是(2.385+2.350+2.475)/4=1.80,压缩程度比三音节词高。
    由于(1+3)的压缩程度超过(1+2),虽然同为松散型,但(1+2)因为压缩程度低,更接近两个词的组合,而(1+3)则还不至于松散到接近两个词的组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